民国时期奉天省区村制研究(1922-1928)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5页 |
2.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四)研究的方法和时间的界定 | 第16-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概念和时间界定 | 第16-18页 |
一、奉天省区村制推行的背景 | 第18-22页 |
(一)中央政府全面设立区级行政机构 | 第18-19页 |
(二)适应“东三省自治”的需要 | 第19-20页 |
(三)奉天省政府加强对乡村的权力控制 | 第20-22页 |
二、区村制的设计与践行 | 第22-42页 |
(一)奉天省区村制的制度设计 | 第22-27页 |
1.区制设计 | 第22-24页 |
2.村制设计 | 第24-27页 |
(二)奉天省区村制的具体践行 | 第27-42页 |
1.划分区村 | 第27-33页 |
2.选任区村长 | 第33-36页 |
3.区村长的考核与奖惩 | 第36-39页 |
4.区村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 第39-42页 |
三、奉天省区村制的废除 | 第42-48页 |
(一)废除原因 | 第42-44页 |
(二)善后事宜 | 第44-48页 |
1.公务处理 | 第44-45页 |
2.改行新村制 | 第45-48页 |
四、奉天省区村制的历史评价 | 第48-56页 |
(一)奉天省区村制的时代特征 | 第48-51页 |
1.传统的精英政治色彩 | 第48-49页 |
2.初步的现代化色彩 | 第49-51页 |
(二)区村制的成效与意义 | 第51-53页 |
1.完善了乡村行政体系 | 第51-52页 |
2.改善了乡村社会面貌 | 第52-53页 |
(三)区村制的历史局限 | 第53-56页 |
1.官员监督机制缺失 | 第53-54页 |
2.法治文化先天不足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