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28页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历史文献中的夫余 | 第15-20页 |
1. 夫余国的产生 | 第15-16页 |
2. 存续时间 | 第16-19页 |
3. 地理空间 | 第19-20页 |
(三) 研究现状与考古发现 | 第20-27页 |
1. 夫余文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 吉林榆树老河深的发掘与研究 | 第22-24页 |
3. 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的发掘与研究 | 第24-26页 |
4. 关于"夫余文化"分期的讨论 | 第26-2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夫余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动力 | 第28-45页 |
(一) 西团山文化、白金宝文化、汉书二期文化与"泡子沿类型"的渊源关系 | 第28-38页 |
(二) 从生产方式看汉地文化对夫余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 第38-45页 |
1. 夫余国的生产方式 | 第38-39页 |
2. 夫余生产方式的渊源 | 第39-41页 |
3. 汉地文化北进对夫余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1-45页 |
二. 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所反映的鼎盛时期夫余文化 | 第45-59页 |
(一) 葬制与葬俗 | 第47-52页 |
1. 墓葬的分布 | 第47-49页 |
2. 墓葬形制与葬具 | 第49-50页 |
3. 葬俗相关遗物的一些讨论 | 第50-52页 |
(二) 随葬品 | 第52-59页 |
1. 夫余文化典型遗物 | 第52-55页 |
2. 带有汉文化因素的遗物 | 第55-56页 |
3. 外来遗物 | 第56-59页 |
三、论喇嘛洞墓地三燕时期墓葬为夫余晚期遗存 | 第59-77页 |
(一) 喇嘛洞墓地的文化内涵 | 第59-68页 |
(二) 喇嘛洞墓地的族属问题 | 第68-74页 |
(三) 历史上"西徙近燕"的夫余部族 | 第74-77页 |
四、结语 | 第77-81页 |
附表一 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形制及规模研究数据表 | 第81-84页 |
附表二 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葬俗相关遗物数据统计表 | 第84-87页 |
附表三 喇嘛洞墓地13座样本墓葬出土资料统计表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