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的来源第11页
        二、选题的依据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6-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理论概述第18-28页
    第一节 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相关概念第18-21页
        一、社会组织第18-19页
        二、协商机制第19-20页
        三、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内涵第20-21页
    第二节 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理论依据第21-24页
        一、中国传统协商文化第21-22页
        二、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第22-23页
        三、中国公民协商机制与协商民主理论的耦合第23-24页
    第三节 建设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理论意义第24-28页
        一、中国公民协商机制是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化第24-25页
        二、中国公民协商机制是对唯物史观中国化运用的发展第25-26页
        三、中国公民协商机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践行第26-28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发展现状评说第28-40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本质特征第28-31页
        一、平等与自愿相互联系第28-29页
        二、包容性与公开性相辅相成第29页
        三、理性与商谈互相作用第29-30页
        四、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有机统一第30页
        五、权威性与现实性有效结合第30-31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组织载体第31-33页
        一、居民代表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第31-32页
        二、民主恳谈会第32页
        三、网络自媒体平台第32-33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功能作用第33-36页
        一、保障中国社会稳定和谐之道第33-34页
        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之路第34页
        三、浸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流第34-35页
        四、构筑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基第35-36页
    第四节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进展第36-37页
        一、社会组织带动公民协商机制发展第36页
        二、地方政府创新公民协商机制形式第36-37页
    第五节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问题第37-40页
        一、协商主体自主性与文化资源的缺失第37-38页
        二、协商工作过程管理机制不健全第38-39页
        三、协商法规与保障机制薄弱第39-40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协商机制的建设路径第40-54页
    第一节 提高中国公民参与公民协商的意识与能力第40-43页
        一、加强公民协商的理论教育与宣传第40-41页
        二、拓展公共信息服务和公民政治活动实践平台第41-42页
        三、提高社会组织和公议体系成熟度第42-43页
    第二节 健全中国公民协商工作的辅助要素第43-45页
        一、明确和权衡公民协商议题和公共利益第43-44页
        二、规划公民协商的场域及财政扶持第44-45页
        三、整合和输出公民协商资源第45页
    第三节 加强中国公民协商程序与质量的效力第45-49页
        一、规范中国公民协商机制形式第46-47页
        二、保障中国公民协商机制效应第47-48页
        三、引导中国公民协商机制取向第48-49页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层面改善中国公民协商保障机制第49-54页
        一、明确公民协商机制的法律地位第49-50页
        二、规范协商过程的构成要件第50-51页
        三、完善公民协商的监督机制第51-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2页
作者简历第62-6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夫余文化的渊源与夫余文化分期研究
下一篇:墓志所见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