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房屋征收中“钉子户”现象的化解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5-21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2页
        一、研究内容第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第22-23页
        一、创新之处第22页
        二、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3-33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7页
        一、征收第23-24页
        二、征收制度第24-25页
        三、“钉子户”第25-27页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33页
        一、禀赋效应第27-29页
        二、公平偏好理论第29-31页
        三、可行能力理论第31-33页
第三章“钉子户”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表现策略第33-45页
    第一节“钉子户”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第33-38页
        一、权利意识的觉醒第33-34页
        二、土地公有制下的侵权行为第34页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第34-36页
        四、高压的“维稳”压力第36-37页
        五、政府的策略化治理第37-38页
    第二节“钉子户”行为的表现策略第38-42页
        一、抗之以法第38-39页
        二、谋之以利第39-40页
        三、施之以计第40-41页
        四、抵之以命第41-42页
    第三节 小结第42-45页
第四章 从被征收人角度看“钉子户”现象产生的原因第45-55页
    第一节 被征收人的行为动机需要第45-46页
    第二节 住宅的禀赋效应第46-47页
        一、交易双方的认知差异化分析第46页
        二、交易双方对住宅的估价角度不同第46页
        三、交易双方的交易需求不同第46-47页
        四、住宅—交易物品的专用性第47页
    第三节 被征收人的公平偏好第47-52页
        一、房屋征收意图公平分析第48-49页
        二、房屋征收分配结果公平分析第49-51页
        三、房屋征收程序公平分析第51-52页
    第四节 小结第52-55页
第五章 地方政府预防“钉子户”现象的实践探索第55-63页
    第一节“徐州模式”实践经验第55-57页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棚改理念第55页
        二、细化征收前期工作第55页
        三、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第55-56页
        四、提供多样化的安置方案第56页
        五、实行对“困难户”的帮扶照顾第56页
        六、坚持阳光动迁过程第56-57页
    第二节 成都“自治改造”实践经验第57-59页
        一、尊重各利益主体的受偿意愿第57页
        二、构建透明、民主的群众监督渠道第57-58页
        三、创新自治参与渠道第58-59页
    第三节 台湾地区房屋征收实践经验第59-60页
        一、立法机制第59页
        二、法益补偿第59页
        三、保护程序第59-60页
    第四节 地方政府预防“钉子户”现象的启示第60-63页
        一、征收意图的公益性第60页
        二、分配结果的惠民性第60-61页
        三、征收程序的民主性第61-63页
第六章 有效化解房屋征收中“钉子户”现象的对策第63-71页
    第一节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第63-64页
    第二节 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惠民性第64-67页
        一、补偿政策的权威性第64-65页
        二、补偿政策的惠民性第65-67页
    第三节 构建“政府决定+被征收人集体共决”征收模式第67-69页
    第四节 培育“责任公民”第69页
    第五节 保障司法独立性第69-71页
结语第71-73页
附录第7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作者简历第103-10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清山道教建筑遗产研究
下一篇:夫余文化的渊源与夫余文化分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