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煤的热解与转化论文

煤热解过程中挥发物反应的共价键断裂—生成模型研究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3页
    1.1 引言第25-26页
    1.2 热解过程在煤转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应用第26-29页
        1.2.1 热解过程在煤转化过程中的地位第26页
        1.2.2 煤热解工艺的历史与现状第26-29页
    1.3 煤热解过程的模拟研究第29-40页
        1.3.1 煤的结构模型第30-33页
        1.3.2 煤热解过程的模拟第33-4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40-43页
第二章 不同热解装置挥发物经历的环境与油品质量第43-71页
    2.1 引言第43-45页
    2.2 工业规模热解反应器中的挥发物经历的温度曲线第45-57页
        2.2.1 固定床反应器第45-47页
        2.2.2 移动床反应器第47-50页
        2.2.3 固体热载体热解工艺第50-53页
        2.2.4 流化床反应器第53-55页
        2.2.5 回转窑第55-57页
    2.3 比较实验室规模固定床热解装置与工业规模反应器第57-67页
        2.3.1 实验室规模固定床反应器第57-60页
        2.3.2 格金试验中使用的小型固定床反应器第60-63页
        2.3.3 小型反应器和大型反应器的比较第63-67页
    2.4 高温下挥发分的反应第67-70页
    2.5 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初步模型的建立与木质素模型物的模拟第71-89页
    3.1 引言第71-73页
    3.2 “断裂-生成”模型的建立第73-79页
        3.2.1 “断裂”步骤的原理性表述第73-74页
        3.2.2 “生成”步骤的原理性表述第74-75页
        3.2.3 假设第75-78页
        3.2.4 流程图及运算平台第78-79页
    3.3 参数选择第79-82页
        3.3.1 解离能的选择第79-81页
        3.3.2 木质素模型物第81-82页
    3.4 模型物的模拟第82-86页
    3.5 小结第86-89页
第四章 模型的二次假设与模型物的模拟第89-111页
    4.1 引言第89-90页
    4.2 模型二次假设的推导第90-95页
        4.2.1 “断裂”步骤引入的二次假设(Assumptions 1,A1)第90-91页
        4.2.2 “生成”步骤的二次假设(Assumption 2,A2)第91-94页
        4.2.3 流程图第94-95页
    4.3 能垒的确定第95-99页
        4.3.1 C_(al)-C_(al)键向C_(ar)=C_(ar)键转化过程的能垒第95-97页
        4.3.2 C_(al)-O键向C=O键转化过程的能垒第97-98页
        4.3.3 C=O键CO_2向转化过程的能垒第98-99页
    4.4 改进模型对模型物的模拟第99-108页
    4.5 小结第108-111页
第五章 模型对硫酸盐木质素的模拟第111-125页
    5.1 引言第111-112页
    5.2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第112-123页
        5.2.1 KL键合结构的确定第113-114页
        5.2.2 循环次数与实际热解时间的对应关系第114-117页
        5.2.3 模拟和实验数据的比较第117-123页
    5.3 小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煤热解挥发物反应产物模拟第125-149页
    6.1 引言第125-126页
    6.2 配位数以及渗透理论的引入第126-131页
        6.2.1 阵点问题及有限尺寸团簇概率第126-128页
        6.2.2 Boltzmann-Monte Carlo方法F(p)的求解第128-131页
    6.3 挥发物二次热解反应的模拟第131-147页
        6.3.1 焦油结构的选择第132-134页
        6.3.2 F(p)随循环次数的变化第134-137页
        6.3.3 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对比第137-147页
    6.4 小结第147-14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9-153页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49-150页
    7.2 论文的创新性第150页
    7.3 建议和展望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1页
附录第161-163页
    附录1. 芳香结构对邻位解离能的影响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5-167页
作者和导师介绍第167-169页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钒钛基SCR催化剂的中毒、再生与回收
下一篇:Z公司战略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