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茶树种质资源概况 | 第9页 |
1.2 茶树种质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形态学水平 | 第9-10页 |
1.2.2 生物化学水平 | 第10页 |
1.2.3 细胞学水平 | 第10页 |
1.2.4 DNA分子水平 | 第10-11页 |
1.3 EST-SSR标记原理及应用 | 第11-13页 |
1.3.1 EST-SSR原理及特点 | 第11页 |
1.3.2 EST-SSR标记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1-12页 |
1.3.2.2 品种鉴定 | 第12页 |
1.3.2.3 物种间通用性 | 第12-13页 |
1.3.2.4 辅助育种 | 第13页 |
1.4 关联分析原理及应用 | 第13-16页 |
1.4.1 关联分析原理 | 第13-15页 |
1.4.1.1 关联分析统计学基础 | 第13-14页 |
1.4.1.2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 第14页 |
1.4.1.3 连锁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4.1.4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14页 |
1.4.1.5 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14-15页 |
1.4.2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3.1 采样地点及方法 | 第16-19页 |
3.2 形态指标的描述与测定 | 第19页 |
3.3 茶树内含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3.3.1 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3.3.2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3.3.3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3.3.4 咖啡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3.3.5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3.4 DNA提取方法 | 第21页 |
3.5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21-22页 |
3.5.1 PCR反应体系 | 第21-22页 |
3.5.2 扩增程序 | 第22页 |
3.6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22-23页 |
3.6.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22页 |
3.6.2 电泳 | 第22-23页 |
3.6.3 银染检测 | 第23页 |
3.7 关联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4.1 基于形态指标的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 第24页 |
4.2 基于生化指标的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 第24-27页 |
4.2.1 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异 | 第25-26页 |
4.2.2 茶多酚含量的变异 | 第26页 |
4.2.3 氨基酸含量的变异 | 第26-27页 |
4.2.4 咖啡碱含量的变异 | 第27页 |
4.3 聚类分析 | 第27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4.5 EST-SSR多态性 | 第28-31页 |
4.6 EST-SSR标记与茶树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1-33页 |
4.6.1 EST-SSR位点的LD分析 | 第31页 |
4.6.2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4.6.3 与茶品质相关性状关联的EST-SSR标记 | 第3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3-36页 |
5.1 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 | 第33-34页 |
5.2 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分布 | 第34页 |
5.3 茶树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5.4 EST-SSR标记 | 第35页 |
5.5 茶品质相关性状与EST-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Abstract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