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竖向受荷桩基工作性状及变形计算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1页
    1.1 概述第16-18页
        1.1.1 桩基础发展概况第16-17页
        1.1.2 桩、桩基础和群桩的概念第17页
        1.1.3 国内外桩基础的最新进展第17-18页
    1.2 竖向受荷桩基应用及研究背景第18-20页
    1.3 研究现状综述第20-38页
        1.3.1 竖向受荷等截面抗拔单桩工作性状与变形计算研究进展第20-25页
        1.3.2 竖向受荷扩径抗拔单桩工作性状与变形计算研究进展第25-28页
        1.3.3 竖向受荷群桩变形计算研究进展第28-37页
        1.3.4 桩基共同作用研究现状第37-38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第38-41页
第二章 基于荷载传递理论的等截面抗拔单桩变形分析方法第41-72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抗拔桩弹塑性变形特性第41-43页
    2.3 基于―薄壁同心圆筒剪切变形模式‖的等截面抗拔单桩弹性解析解第43-47页
    2.4 等截面抗拔单桩弹塑性变形的荷载传递迭代分析法第47-67页
        2.4.1 荷载传递理论研究抗拔桩变形的适应性分析第47-48页
        2.4.2 荷载传递理论函数的选择第48-56页
            2.4.2.1 抗拔桩的荷载传递模型函数第52-53页
            2.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53-56页
        2.4.3 桩身混凝土抗拉非线性模型第56-57页
        2.4.4 荷载传递迭代分析法的建立第57-60页
        2.4.5 计算实例及参数分析第60-67页
            2.4.5.1 工程实例第60-64页
            2.4.5.2 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影响参数分析第64-67页
    2.5 等截面抗拔桩承受变位置上拔荷载弹性分析第67-70页
        2.5.1 分析模型第67-68页
        2.5.2 控制方程求解第68页
        2.5.3 桩顶和上拔荷载作用点的位移及荷载最佳作用位置第68-70页
    2.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扩底抗拔单桩变形非线性分析方法第72-95页
    3.1 引言第72页
    3.2 基于荷载传递理论的扩底抗拔单桩弹性解析解第72-76页
    3.3 考虑桩土滑移的扩底抗拔单桩变形非线性解析解第76-80页
        3.3.1 分析模型第76页
        3.3.2 上部滑移区第76-77页
        3.3.3 下部非滑移区第77-80页
    3.4 扩底抗拔桩解答推广—变位置扩径体抗拔单桩变形非线性解析解第80-85页
        3.4.1 分析模型第80-82页
        3.4.2 变位置扩径体抗拔单桩变形非线性解析解第82-85页
            3.4.2.1 对扩径体第82页
            3.4.2.2 对扩径体下部桩段第82-83页
            3.4.2.3 对扩径体上部桩段第83-85页
    3.5 扩底抗拔桩实例及影响参数分析第85-93页
        3.5.1 工程实例一第85-88页
        3.5.2 工程实例二第88-90页
        3.5.3 荷载-位移曲线影响参数分析第90-93页
    3.6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四章 抗拔群桩变形分析方法第95-114页
    4.1 引言第95页
    4.2 抗拔群桩变形的性状第95-96页
    4.3 抗拔群桩的加筋效应概念第96-98页
    4.4 考虑加筋效应的抗拔群桩变形解析解第98-108页
        4.4.1 计算模型第98-99页
        4.4.2 考虑加筋效应的相互作用系数 ξij推导第99-102页
        4.4.3 两种工况位移计算第102-104页
            4.4.3.1 S_(ii‘)计算第102-103页
            4.4.3.2 S_(jj‘)计算第103-104页
        4.4.4 抗拔群桩位移解答第104页
        4.4.5 算例分析第104-108页
    4.5 荷载-位移曲线参数影响性分析第108-112页
        4.5.1 桩长第109页
        4.5.2 桩径第109-110页
        4.5.3 桩数第110-111页
        4.5.4 桩间距第111-112页
    4.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五章 抗拔桩与抗压桩共同作用分析第114-133页
    5.1 引言第114页
    5.2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第114-123页
        5.2.1 两桩分析模型第114-119页
            5.2.1.1 抗拔桩与抗压桩的位移分析第115-116页
            5.2.1.2 考虑加筋效应的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第116-119页
        5.2.2 抗压桩与抗拔桩位移求解第119-123页
            5.2.2.1 S_(AA‘)计算第119-121页
            5.2.2.2 S_(BB‘)计算第121-123页
            5.2.2.3 抗压桩与抗拔桩的位移第123页
    5.3 算例分析第123-131页
        5.3.1 锚桩法试桩的理论分析第123-126页
        5.3.2 算例验证第126-131页
    5.4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六章 抗压群桩沉降计算研究第133-153页
    6.1 引言第133-134页
    6.2 弹性理论方法第134-138页
        6.2.1 群桩分析第134-135页
        6.2.2 弹性理论相互作用系数第135-136页
        6.2.3 基于弹性理论方法的两桩位移折减系数第136-138页
    6.3 考虑加筋效应的群桩沉降计算解析解第138-148页
        6.3.1 计算模型第138-139页
        6.3.2 考虑加筋效应的相互作用系数引入第139-140页
        6.3.3 两种工况位移计算第140-142页
            6.3.3.1 S_(ii‘)计算第140-142页
            6.3.3.2 S_(jj‘)计算第142页
        6.3.4 抗压群桩位移解答第142-143页
        6.3.5 算例分析第143-148页
    6.4 群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第148-151页
        6.4.1 长径比第149-150页
        6.4.2 距径比第150页
        6.4.3 桩土模量比第150-151页
    6.5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3-160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53-158页
    7.2 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77-17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悬架与转向系统的汽车摆振研究
下一篇:纯电动轻卡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