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引言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8页 |
1.2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概述 | 第18-19页 |
1.3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区别 | 第19-21页 |
1.4 针叶树体细胞胚发生 | 第21-25页 |
1.4.1 胚性组织诱导 | 第22-23页 |
1.4.2 早期原胚发育 | 第23-24页 |
1.4.3 体细胞胚预成熟与成熟 | 第24-25页 |
1.4.4 体细胞胚萌发 | 第25页 |
1.5 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5.1 落叶松胚性组织诱导及调控机理 | 第25-26页 |
1.5.2 落叶松早期原胚发育及调控机理 | 第26页 |
1.5.3 落叶松体细胞胚成熟及调控机理 | 第26-28页 |
1.5.4 落叶松体细胞胚萌发及调控机理 | 第28页 |
1.6 氢分子的生物学效应 | 第28-33页 |
1.6.1 氢分子处理的实施方式 | 第29-30页 |
1.6.2 氢分子浓度的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1.6.3 氢分子对植物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7 活性氧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7.1 ROS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 | 第34页 |
1.7.2 ROS参与调控细胞程序化死亡 | 第34-35页 |
1.7.3 ROS参与体细胞胚形态建成 | 第35页 |
1.7.4 miRNA与ROS稳态平衡 | 第35-36页 |
1.8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8.1 关键的科学问题 | 第36页 |
1.8.2 研究目标 | 第36-37页 |
1.8.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页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富氢培养对落叶松早期原胚发育同步化、细胞活力及子叶胚发育的影响 | 第38-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9-41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2.2.1 落叶松早期原胚的富氢培养提高PEMIII发育的同步化率和细胞活力 | 第44-48页 |
2.2.2 影响落叶松PEMs胚性维持的因子研究 | 第48-49页 |
2.2.3 连续富氢培养对子叶胚数量与质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2.3 讨论 | 第51-53页 |
2.3.1 富氢培养对落叶松早期原胚发育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2 富氢培养对落叶松体细胞胚成熟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3 富氢培养在优化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的应用 | 第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富氢培养落叶松早期原胚的mRNA转录组分析 | 第54-7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4-55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55-6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60-75页 |
3.2.1 落叶松早期原胚富氢培养的RNA-Seq及其分析 | 第60-72页 |
3.2.2 GO与KEGG富集分析 | 第72-74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74-75页 |
3.3 讨论 | 第75-77页 |
3.3.1 氧化还原系统相关基因对富氢培养的响应应答 | 第75-76页 |
3.3.2 体细胞胚发生、细胞程序化死亡、细胞周期和胁迫相关基因对富氢培养的响应应答 | 第76-77页 |
3.3.3 植物激素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对富氢培养的响应应答 | 第77页 |
3.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富氢培养落叶松早期原胚的mi RNA转录组分析 | 第79-11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9-80页 |
4.1.3 研究方法 | 第80-82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82-116页 |
4.2.1 落叶松早期原胚富氢培养的mi RNA-seq测序结果 | 第82-84页 |
4.2.2 落叶松早期原胚富氢培养的mi 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新miRNAs发现 | 第84-102页 |
4.2.3 落叶松早期原胚富氢培养的mi RNAs的目标基因预测 | 第102页 |
4.2.4 落叶松早期原胚富氢培养的差异表达mi RNAs的研究 | 第102-116页 |
4.3 讨论 | 第116-117页 |
4.4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落叶松CuZnSOD基因的克隆鉴定、表达模式及其编码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19-13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20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120-125页 |
5.2 结果 | 第125-131页 |
5.2.1 LlCuZnSOD的克隆鉴定 | 第125-126页 |
5.2.2 LlCuZnSOD基本理化性质和三维结构分析 | 第126-128页 |
5.2.3 LlCuZnSOD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128-130页 |
5.2.4 LlCuZnSOD在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130页 |
5.2.5 LlCuZnSOD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30-131页 |
5.3 讨论 | 第131-133页 |
5.4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4-137页 |
6.1 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6.3 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附录 | 第151-15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