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3-14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14页 |
六、研究趋势 | 第14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幸福概念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内涵 | 第17-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 第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 第17-20页 |
三、幸福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意义 | 第22-25页 |
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 第23页 |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23页 |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4页 |
第一节 青海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第25-29页 |
一、关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 | 第25-26页 |
二、关于大学生获得幸福的途径 | 第26-27页 |
三、关于大学生的幸福目标 | 第27-28页 |
四、关于大学生的幸福评价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青海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重视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 | 第29页 |
二、重视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 | 第29页 |
三、部分大学生在追求幸福的方式上出现了偏差 | 第29-30页 |
四、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社会因素 | 第31-32页 |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学校因素 | 第32页 |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家庭因素 | 第32-33页 |
四、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自身因素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树立的途径 | 第34-41页 |
第一节 优化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一、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35页 |
第二节 发挥高校作用 | 第35-36页 |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二、开展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 | 第36页 |
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36页 |
第三节 强化家庭引导 | 第36-38页 |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7页 |
二、家人榜样的影响 | 第37页 |
三、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 第37-38页 |
四、家庭中父母要合理运用关爱 | 第38页 |
第四节 提高自身素质 | 第38-41页 |
一、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正确理解享受和劳动之间的关系 | 第39页 |
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 第39页 |
四、加强自身修养 | 第39-40页 |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