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水库库岸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散粒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2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页 |
2.5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4-27页 |
3 地震动力作用下散粒体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59页 |
3.1 PFC2D基本原理 | 第28-33页 |
3.1.1 PFC2D基本元素 | 第28-29页 |
3.1.2 PFC2D计算原理 | 第29-33页 |
3.2 PFC2D模型参数确定 | 第33-38页 |
3.3 散粒体库岸边坡稳定性判别依据 | 第38-44页 |
3.3.1 拟静力法原理 | 第38-39页 |
3.3.2 拟静力离心实验模型力学分析 | 第39-40页 |
3.3.3 地震烈度与库岸边坡底坡改变量关系标定 | 第40-42页 |
3.3.4 散粒体库岸边坡稳定性判别原理的提出 | 第42-44页 |
3.4 散粒体库岸边坡模拟分析 | 第44-57页 |
3.4.1 Clump理论 | 第44-45页 |
3.4.2 散粒体库岸边坡初始模型的确定 | 第45-51页 |
3.4.3 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散粒体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3.4.4 不同库水位高度、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散粒体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3-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重载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岩质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59-73页 |
4.1 FLAC3D原理 | 第60-61页 |
4.1.1 FLAC3D简介 | 第60页 |
4.1.2 FLAC3D动力计算原理 | 第60-61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4.2.1 计算模型概述 | 第61-62页 |
4.2.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62-63页 |
4.2.3 库岸边坡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 | 第63-65页 |
4.3 重载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5-71页 |
4.3.1 列车动荷载选取 | 第65-67页 |
4.3.2 列车动荷载折减 | 第67-68页 |
4.3.3 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4.3.4 列车动荷载累积作用响应分析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连续岩质库岸边坡-散粒体库岸边坡耦合动态响应分析 | 第73-83页 |
5.1 连续-颗粒单元耦合 | 第73-79页 |
5.1.1 连续-颗粒单元耦合技术 | 第73-74页 |
5.1.2 连续-颗粒单元耦合原理 | 第74-76页 |
5.1.3 连续-颗粒单元耦合计算验证 | 第76-79页 |
5.2 耦合边坡模型动态响应分析 | 第79-82页 |
5.2.1 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5.2.2 模型动态响应分析 | 第80-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页 |
6.3 创新点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