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桃蛀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词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6页
    1.1 气味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第15-17页
        1.1.1 植物挥发物第16页
        1.1.2 昆虫信息素第16页
        1.1.3 桃蛀螟性信息素的研究第16-17页
    1.2 昆虫触角感器及气味传导机制第17-18页
    1.3 昆虫嗅觉相关蛋白的研究第18-29页
        1.3.1 气味结合蛋白 (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第18-21页
        1.3.2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第21-22页
        1.3.3 化学感受受体 (chemosensory receptors, CRs)第22-28页
        1.3.4 气味降解酶 (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ODEs)第28页
        1.3.5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 (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 SNMPs)第28-29页
    1.4 转录组学概述第29-31页
        1.4.1 转录组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第29-30页
        1.4.2 转录组学在昆虫研究的应用第30-31页
    1.5 化学信息素识别的研究方法第31-34页
        1.5.1 触角电位技术 (electroantennogram, EAG)第31-32页
        1.5.2 风洞行为试验第32-34页
    1.6 研究思路第34-36页
        1.6.1 立题依据第34页
        1.6.2 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桃蛀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CpunPBPs的功能验证第36-5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6-43页
        2.1.1 供试昆虫与试剂第36-37页
        2.1.2 桃蛀螟触角总RNA提取第37页
        2.1.3 反转录第37页
        2.1.4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第37-39页
        2.1.5 CpunPBPs基因进化树分析第39页
        2.1.6 表达载体构建第39-40页
        2.1.7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第40页
        2.1.8 SDS-PAGE电泳检测第40-41页
        2.1.9 蛋白纯化第41-42页
        2.1.10 蛋白脱盐及浓缩第42页
        2.1.11 蛋白浓度测定第42页
        2.1.12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第42-43页
    2.2 结果分析第43-49页
        2.2.1 桃蛀螟PBPs的蛋白序列分析第43-45页
        2.2.2 桃蛀螟CpunPBPs的表达与纯化第45-46页
        2.2.3 桃蛀螟CpunPBPs的结合特性第46-49页
    2.3 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桃蛀螟CpunPBPs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1-5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3.1.1 供试昆虫与试剂第51-52页
        3.1.2 主要仪器第52-53页
        3.1.3 触角总RNA的提取第53页
        3.1.4 cDNA的合成第53页
        3.1.5 荧光定量PCR第53页
        3.1.6 桃蛀螟CpunPBPs蛋白抗体的制备第53-54页
        3.1.7 桃蛀螟CpunPBPs在触角感器中的免疫定位第54页
    3.2 结果分析第54-56页
        3.2.1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表达谱分析第54-55页
        3.2.2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在触角感器中的表达部位第55-56页
    3.3 讨论第56-58页
第四章 桃蛀螟CpunPBP1和CpunPBP2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的研究第58-70页
    4.1 试验方法第59-61页
        4.1.1 CpunPBP1和CpunPBP2的同源建模第59页
        4.1.2 定点突变基因的克隆第59-61页
        4.1.3 突变体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6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4.2.1 CpunPBP1和CpunPBP2三维结构模拟第61页
        4.2.2 CpunPBP1和CpunPBP2信息素识别位点预测第61-65页
        4.2.3 CpunPBP 1 和CpunPBP2突变体基因的克隆第65-68页
    4.3 讨论第68-70页
第五章 桃蛀螟的趋性行为研究第70-7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5.1.1 材料第70页
        5.1.2 桃蛀螟雌、雄蛾成虫期求偶及交配行为观察第70-71页
        5.1.3 触角电位测定方法第71页
        5.1.4 风洞行为测试第7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1-76页
        5.2.1 桃蛀螟交配行为观察第71-72页
        5.2.2 桃蛀螟雌、雄蛾对寄主挥发物气味物质和性信息素组分的EAG反应第72-74页
        5.2.3 桃蛀螟雄蛾对不同诱芯的风洞定向行为反应第74-76页
    5.3 讨论第76-77页
第六章 桃蛀螟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第77-10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8-83页
        6.1.1 供试昆虫与主要试剂第78页
        6.1.2 触角总RNA的提取第78页
        6.1.3 桃蛀螟触角cDNA文库的构建及库检第78-79页
        6.1.4 基因功能注释第79页
        6.1.5 SSR分析第79页
        6.1.6 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的鉴定第79-80页
        6.1.7 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的鉴定第80页
        6.1.8 化学感受受体CRs基因的鉴定第80页
        6.1.9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s基因的鉴定第80页
        6.1.10 系统进化分析第80页
        6.1.11 桃蛀螟嗅觉相关基因在雌、雄蛾触角中表达差异比较第80页
        6.1.12 桃蛀螟OR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80-8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3-98页
        6.2.1 触角转录组数据统计第83-84页
        6.2.2 雌、雄蛾触角文库中差异基因的比较第84-85页
        6.2.3 基因功能注释第85-89页
        6.2.4 SSR分析第89-90页
        6.2.5 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的鉴定第90-91页
        6.2.6 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的鉴定第91-92页
        6.2.7 化学感受受体CR基因的鉴定第92-96页
        6.2.8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的鉴定第96-97页
        6.2.9 桃蛀螟OR基因在雌、雄蛾触角中差异表达分析第97-98页
    6.3 讨论第98-10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109-111页
    7.1 全文结论第109-110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10页
    7.3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作者简历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线路方案综合评价的应用
下一篇:高铁客站施工阶段安全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