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致谢第11-13页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6页
    1.1 铜绿微囊藻及其危害第19-20页
    1.2 蓝藻水华的治理第20-25页
        1.2.1 化学治藻法第20-22页
        1.2.2 物理治藻法第22页
        1.2.3 生物治藻法第22-25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不同碳源诱导Citrobacter sp.R1溶藻活性差异原因的探索第26-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9页
        2.1.1 目标藻种与溶藻菌第26页
        2.1.2 培养基第26-27页
        2.1.3 主要试剂第27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7-28页
        2.1.5 主要引物序列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4页
        2.2.1 两种不同碳源培养下Citrobacter sp.R1的溶藻特性第29页
        2.2.2 叶绿素a的提取及溶藻率计算第29页
        2.2.3 溶藻突变株的构建第29-30页
        2.2.4 突变株(TR1)的验证第30页
        2.2.5 溶藻基因的获取第30-31页
        2.2.6 TA克隆与转化第31-32页
        2.2.7 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种不同碳源培养下glgA基因相对表达量第32-33页
        2.2.8 SDS-PAGE凝胶电泳第33-34页
    2.3 实验结果第34-41页
        2.3.1 两种不同碳源培养下Citrobacter sp.R1的溶藻特性差异第34-35页
        2.3.2 两种不同碳源诱导细菌R1溶藻率差异原因的探索第35-41页
    2.4 分析与讨论第41-42页
第三章 麸皮提高Alcaligenes aquatilis F8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毒性的研究第42-56页
    3.1 实验材料第42页
        3.1.1 目标藻种和溶藻菌第42页
        3.1.2 培养基第42页
        3.1.3 主要试剂第42页
        3.1.4 主要仪器设备第42页
        3.1.5 主要引物序列第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6页
        3.2.1 溶藻菌的培养、分离与鉴定第42-44页
        3.2.2 细菌F8的固定化与去固定化第44页
        3.2.3 溶藻活性的测定第44-45页
        3.2.4 麸皮中提高细菌F8溶藻活性的关键成分的推测第45页
        3.2.5 麸皮中提高细菌F8溶藻活性的关键成分的验证第45-46页
        3.2.6 统计分析第46页
    3.3 实验结果第46-54页
        3.3.1 细菌F8的筛选与鉴定第46-47页
        3.3.2 细菌F8的溶藻特性第47-48页
        3.3.3 麸皮提高固定化F8的溶藻活性第48-50页
        3.3.4 麸皮提高固定化F8溶藻活性机理的研究第50-54页
    3.4 分析与讨论第54-56页
第四章 磁性纳米颗粒联合麸皮提高固定化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ZJU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毒性的研究第56-70页
    4.1 实验材料第56页
        4.1.1 目标藻种和溶藻菌第56页
        4.1.2 培养基第56页
        4.1.3 主要试剂第56页
        4.1.4 主要仪器设备第56页
        4.1.5 主要引物序列第56页
    4.2 实验方法第56-60页
        4.2.1 溶藻菌的培养、分离与鉴定第56-57页
        4.2.2 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第57页
        4.2.3 细菌ZJU的固定化及使用Fe_3O_4和麸皮改善细菌溶藻活性第57页
        4.2.4 Fe_3O_4和Fe_3O_4-coated固定化ZJU的磁性及其回收潜能的测定第57-58页
        4.2.5 溶藻实验第58页
        4.2.6 细菌ZJU对铜绿微囊藻的氧化损伤以及藻细胞的抗氧化应答第58-59页
        4.2.7 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第59-60页
        4.2.8 统计分析第60页
    4.3 实验结果第60-68页
        4.3.1 细菌ZJU的鉴定第60-61页
        4.3.2 游离以及固定化的细菌ZJU的溶藻活性第61-62页
        4.3.3 固定化细菌ZJU溶藻特性的改良第62-63页
        4.3.4 磁性特征以及其回收潜能的测定第63-64页
        4.3.5 细菌ZJU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第64-67页
        4.3.6 流式细胞仪检测藻细胞活力第67-68页
    4.4 讨论第68-70页
第五章 制备复合絮凝剂用于治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第70-82页
    5.1 实验材料第70页
        5.1.1 目标藻种和溶藻菌第70页
        5.1.2 培养基第70页
        5.1.3 主要试剂第70页
        5.1.4 主要仪器设备第70页
        5.1.5 主要引物序列第70页
    5.2 实验方法第70-73页
        5.2.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分离与鉴定第70-71页
        5.2.2 分离并纯化微生物絮凝剂EPS第71页
        5.2.3 絮凝活性的测定第71-72页
        5.2.4 EPS特性研究第72页
        5.2.5 RSM实验设计第72-73页
        5.2.6 统计学分析第73页
    5.3 实验结果第73-80页
        5.3.1 细菌ZJU1的鉴定及其絮凝特性的测定第73-74页
        5.3.2 EPS的特性分析第74-77页
        5.3.3 RSM设计优化复合絮凝剂组成第77-78页
        5.3.4 复合絮凝剂絮凝特性的测定第78-80页
    5.4 分析与讨论第80-82页
第六章 一种新型微生物絮凝剂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第82-97页
    6.1 实验材料第82页
        6.1.1 目标藻种和溶藻菌第82页
        6.1.2 培养基第82页
        6.1.3 主要试剂第82页
        6.1.4 主要仪器设备第82页
        6.1.5 主要引物序列第82页
    6.2 实验方法第82-85页
        6.2.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83页
        6.2.2 微生物絮凝剂EPS的分离与纯化第83页
        6.2.3 絮凝活性的测定第83页
        6.2.4 EPS-1特性研究第83-84页
        6.2.5 SDS-PAGE实验第84页
        6.2.6 EPS-1中蛋白组分对其絮凝活性贡献率的探索第84-85页
        6.2.7 优化EPS-1对高岭土及M. aeruginosa的絮凝参数第85页
        6.2.8 最优条件下EPS-1对高岭土及M. aeruginosa絮凝效率的测定第85页
        6.2.9 统计学分析第85页
    6.3 实验结果第85-95页
        6.3.1 细菌DT的分离与鉴定第86-87页
        6.3.2 EPS-1特性研究第87-92页
        6.3.3 EPS-1絮凝去除高岭土及M. aeruginosa参数的优化第92-93页
        6.3.4 EPS-1对高岭土及M. aeruginosa的最优絮凝特性第93-94页
        6.3.5 EPS-1对高岭土及M. aeruginosa的絮凝机制第94-95页
    6.4 讨论第95-9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7-101页
    7.1 主要结论第97-9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99页
    7.3 展望与不足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3页
附录1第113-114页
附录2第114-115页
附录3第115-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与对策研究--政府管理的角度
下一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取向下的武汉市居住证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