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文献研究 | 第9-18页 |
1 现代医学研究登革热概况 | 第9-11页 |
1.1 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 | 第9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9-10页 |
1.3 发病机制 | 第10页 |
1.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10-11页 |
1.5 治疗及转归 | 第11页 |
1.6 免疫与预防 | 第11页 |
2 中医对登革热的认识 | 第11-13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2.2 古今各家辨证论治 | 第12-13页 |
3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运用浅析 | 第13-18页 |
3.1 醒脑静注射液的来源 | 第13-14页 |
3.2 醒脑静注射液及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4页 |
3.3 醒脑静注射液的应用 | 第14-17页 |
3.4 展望 | 第17-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2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1.2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2.2 治疗方案 | 第19页 |
2.2.3 观察项目 | 第19-20页 |
2.2.3.1 中医症候评分(评分表见附录二) | 第19页 |
2.2.3.2 体温监测 | 第19页 |
2.2.3.3 实验室指标 | 第19-20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20页 |
(1) 样本量估计 | 第20页 |
(2)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3 结果 | 第21-23页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第21页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1-22页 |
3.3 退热天数比较 | 第22页 |
3.4 皮疹发生情况 | 第22页 |
3.5 治疗前肝肾功能检测情况比较 | 第22页 |
3.6 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 | 第22-23页 |
3.7 登革热抗原、抗体检测情况 | 第23页 |
4 讨论 | 第23-25页 |
4.1 醒脑静注射液与登革热的关系 | 第23-24页 |
4.1.1 醒脑静与登革热的中医辨证分析 | 第23-24页 |
4.1.2 醒脑静注射液对登革热患者发热的影响 | 第24页 |
4.1.3 醒脑静注射液对登革热患者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 | 第24页 |
4.1.4 醒脑静注射液对登革热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24页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4.2.1 基线资料比较 | 第24页 |
4.2.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4.2.3 两组退热天数比较 | 第25页 |
4.2.4 两组白细胞比较 | 第25页 |
4.2.5 两组血小板比较 | 第25页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25页 |
5 结论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附录 | 第30-3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附件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