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白光LED的概述 | 第13-16页 |
1.1.1 LED的发光原理 | 第13页 |
1.1.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 第13-15页 |
1.1.3 白光LED的优点和缺点 | 第15-16页 |
1.1.4 白光LED的应用 | 第16页 |
1.2 稀土荧光粉的介绍 | 第16-21页 |
1.2.1 铕的发光机理 | 第16-18页 |
1.2.2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2.3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性能指标 | 第19-20页 |
1.2.4 白光LED用荧光粉发光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ASrPO_4:Eu~(3+)(A=Li, Na,K)的合成与表征 | 第23-40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ASrPO_4:Eu~(3+)(A=Li, Na,K)前驱体及样品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8页 |
2.3.1 XRD分析 | 第25-27页 |
2.3.2 SEM分析 | 第27-29页 |
2.3.3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29-31页 |
2.3.4 TG7DTG分析 | 第31-34页 |
2.3.5 荧光性能分析 | 第34-38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铕铝双掺LiSrPO_4的合成及表征 | 第40-51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0-41页 |
3.2.2 (LiSr)_(0.92-x)PO_4:Eu~(3+)_(0.08),Al~(3+x)前驱体及样品的合成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1-50页 |
3.3.1 XRD分析 | 第41-43页 |
3.3.2 SEM分析 | 第43页 |
3.3.3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43-45页 |
3.3.4 TG/DTG分析 | 第45-47页 |
3.3.5 PLE&PL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ALa(MoO_4)_2:Eu~(3+)(A=Li, Na, K)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51-67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1-52页 |
4.2.2 ALa(MoO_4)_2 :Eu~(3+)(A=Li, Na, K)前驱体及样品的合成 | 第52-5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6页 |
4.3.1 XRD分析 | 第53-56页 |
4.3.2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4.3.3 TG/DTG分析 | 第57-61页 |
4.3.4 PLE&PL分析 | 第61-63页 |
4.3.5 Eu~(3+)的浓度对PL影响 | 第63-66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Li_2Sr(MoO_4)_2:Eu~(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67-75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7页 |
5.2.2 Li_2Sr(MoO_4)_2:Eu~(3+)_x前驱体及样品的合成 | 第67-68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5.3.1 XRD分析 | 第68-69页 |
5.3.2 TG/DTG分析 | 第69-70页 |
5.3.3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70页 |
5.3.4 PLE&PL分析 | 第70-72页 |
5.3.5 Eu~(3+)的浓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