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黄芩苷眼用微乳制剂的制备及其性质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3-20页
    1.1 眼部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1 普通滴眼剂第13页
        1.1.2 眼用软膏第13页
        1.1.3 眼用膜剂第13页
        1.1.4 眼用凝胶第13页
        1.1.5 眼用微乳第13-14页
    1.2 黄芩苷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来源第14页
        1.2.2 黄芩苷的理化性质第14-15页
        1.2.3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第15页
        1.2.4 黄芩及黄芩苷在眼科的应用第15-16页
    1.3 微乳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微乳的定义第16页
        1.3.2 微乳的特点第16页
        1.3.3 微乳在眼科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4 辅料选择第17页
        1.3.5 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第17-18页
        1.3.6 微乳化释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第18页
        1.3.7 微乳化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4 眼用制剂安全性评价第18-20页
        1.4.1 眼用制剂不良反应第18页
        1.4.2 引起眼用制剂不良反应的产品第18页
        1.4.3 安全性评价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黄芩苷溶解度测定第20-25页
    2.1 材料第20页
        2.1.1 试剂第20页
        2.1.2 仪器第20页
    2.2 方法和结果第20-23页
        2.2.1 标准液的制备第20页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0页
        2.2.3 标准曲线制备第20-21页
        2.2.4 重现性试验第21页
        2.2.5 精密度试验第21页
        2.2.6 稳定性试验第21-22页
        2.2.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22页
        2.2.8 黄芩苷溶解度测定第22-23页
    2.3 讨论第23-25页
第三章 伪三元相图绘制第25-29页
    3.1 材料第25页
        3.1.1 试剂第25页
        3.1.2 仪器第25页
    3.2 方法和结果第25-27页
        3.2.1 伪三元相图绘制方法第25页
        3.2.2 表面活性剂第25页
        3.2.3 油相第25页
        3.2.4 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与卵磷脂比值第25-26页
        3.2.5 Km值第26-27页
    3.3 讨论第27-29页
第四章 黄芩苷微乳处方优化第29-37页
    4.1 材料第29页
        4.1.1 试剂第29页
        4.1.2 仪器第29页
    4.2 方法和结果第29-36页
        4.2.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处方优化第29-34页
        4.2.2 处方验证第34-35页
        4.2.3 最大载药量第35页
        4.2.4 PH值调节第35页
        4.2.5 抗氧化第35页
        4.2.6 渗透压调节第35页
        4.2.7 黄芩苷微乳处方第35-36页
    4.3 讨论第36-37页
第五章 黄芩苷微乳刺激性评价第37-46页
    5.1 材料第37页
        5.1.1 试剂第37页
        5.1.2 仪器第37页
        5.1.3 动物第37页
    5.2 方法和结果第37-44页
        5.2.1 眼刺激性体外评价第37-38页
        5.2.2 单次给药刺激性评价第38-41页
        5.2.3 长期给药刺激性评价第41-44页
    5.3 讨论第44-46页
第六章 制剂质量评价第46-53页
    6.1 材料第46页
        6.1.1 试剂第46页
        6.1.2 仪器第46页
    6.2 方法和结果第46-51页
        6.2.1 制剂质量评价第46-48页
        6.2.2 黄芩苷含量测定第48-51页
        6.2.3 黄芩苷微乳制剂稳定性第51页
    6.3 讨论第51-53页
结语第53-55页
    1 结论第53-54页
    2 创新点第54页
    3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第60-61页
    附录1:英文缩略语第60-6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生四烯酸乙醇酰胺的酶法制备
下一篇:米曲霉发酵高盐稀态酱油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蛋白酶表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