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第17-2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7页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页 |
2.1.3 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2.2 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2.2.1 内涵 | 第18页 |
2.2.2 审计对象和目标 | 第18-19页 |
2.2.3 职能 | 第19页 |
2.2.4 特征 | 第19-21页 |
2.3 审计程序 | 第21-25页 |
2.3.1 审计计划阶段 | 第22-23页 |
2.3.2 审计实施阶段 | 第23-24页 |
2.3.3 审计报告阶段 | 第24页 |
2.3.4 后续审计阶段 | 第24-25页 |
2.4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第25-29页 |
2.4.1 商业银行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 第25页 |
2.4.2 商业银行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2.4.3 商业银行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3 X城市商业银行向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3.1 X城市商业银行概况 | 第29-30页 |
3.1.1 经营情况 | 第29-30页 |
3.1.2 组织机构 | 第30页 |
3.2 内部审计现状简述 | 第30-31页 |
3.3 内部审计的现存问题 | 第31-32页 |
3.3.1 关注的风险类型狭窄 | 第31页 |
3.3.2 内部审计的运用不充分 | 第31页 |
3.3.3 审计手段和技术平台更新滞后 | 第31-32页 |
3.3.4 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 第32页 |
3.4 内部审计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2-35页 |
3.4.1 国家制度体系根深蒂固 | 第32-33页 |
3.4.2 理论及实务研究仍处在摸索完善中 | 第33页 |
3.4.3 审计资源相对匮乏 | 第33-35页 |
4 构建X城市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 第35-47页 |
4.1 风险评估 | 第35-43页 |
4.1.1 战略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4.1.2 环节风险分析 | 第36-43页 |
4.2 制定审计计划 | 第43-45页 |
4.3 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 第45页 |
4.4 开展后续审计 | 第45-47页 |
5 完善X城市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 第47-53页 |
5.1 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 | 第47页 |
5.2 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规范 | 第47页 |
5.3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 第47-48页 |
5.4 加强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 第48页 |
5.5 革新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 | 第48-49页 |
5.5.1 大力推行非现场审计 | 第48-49页 |
5.5.2 推进审计信息库建设 | 第49页 |
5.5.3 加快审计系统与软件的开发 | 第49页 |
5.6 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 第49-50页 |
5.7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 第50-53页 |
5.7.1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50-51页 |
5.7.2 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插图索引 | 第61-63页 |
附表索引 | 第63-65页 |
公式索引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