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3-4页 |
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3 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 第14-26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 第14-17页 |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17-26页 |
2.2.1 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 | 第17-18页 |
2.2.2 邓小平同志的生态思想 | 第18页 |
2.2.3 江泽民同志的生态思想 | 第18-20页 |
2.2.4 胡锦涛同志的生态思想 | 第20-23页 |
2.2.4.1 胡锦涛同志生态思想的形成阶段 | 第21-22页 |
2.2.4.2 胡锦涛同志生态思想的完善阶段 | 第22-23页 |
2.2.5 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思想 | 第23-26页 |
3 阿拉善盟盟情及其生态文明建设概况介绍 | 第26-36页 |
3.1 阿拉善盟盟情概况 | 第26-31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8页 |
3.1.1.1 区域情况 | 第26-27页 |
3.1.1.2 气候条件 | 第27页 |
3.1.1.3 水文条件 | 第27页 |
3.1.1.4 植被与土壤条件 | 第27-28页 |
3.1.1.5 自然资源 | 第28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31页 |
3.1.2.1 行政区划与交通情况 | 第28-29页 |
3.1.2.2 常住人口与就业情况 | 第29-30页 |
3.1.2.3 经济情况 | 第30-31页 |
3.2 阿拉善盟的生态文明建设概况介绍 | 第31-36页 |
3.2.1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31-34页 |
3.2.1.1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第31-32页 |
3.2.1.2 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水平提升 | 第32-33页 |
3.2.1.3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 | 第33页 |
3.2.1.4 污染治理成果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第33-34页 |
3.2.2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2.2.1 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 第34-35页 |
3.2.2.2 生态环境脆弱,形势不容乐观 | 第35-36页 |
4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阿拉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 第36-46页 |
4.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阿拉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36-39页 |
4.1.1 “两个和解”思想为阿拉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 第36页 |
4.1.2 科学系统的生态观,推动阿拉善地区生态文明进程 | 第36-37页 |
4.1.3 以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并重的模式,优化阿拉善地区发展模式 | 第37-38页 |
4.1.4 人、自然、社会关系和谐,促使阿拉善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 第38-39页 |
4.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阿拉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39-46页 |
4.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阿拉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39-40页 |
4.2.2 采取科学的制度,促进阿拉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40-41页 |
4.2.3 形成合理的实践,完善阿拉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41-44页 |
4.2.3.1 从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1-42页 |
4.2.3.2 从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2-43页 |
4.2.3.3 从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3页 |
4.2.3.4 从声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3-44页 |
4.2.3.5 从农村牧区环境质量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44页 |
4.2.4 营造良好氛围,为阿拉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