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6页 |
第二节 相关成果综述 | 第16-22页 |
第三节 基本思路和文章结构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在华文教活动和早期中美关系(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第25-46页 |
第一节 早期美国在华商业活动和传教士来华 | 第25-28页 |
一、“中国皇后号”来华 | 第25-26页 |
二、早期美国在华商业活动 | 第26页 |
三、美国传教士跟随商业活动来华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华文教活动和早期中美关系三条约 | 第28-39页 |
一、美国传教士在华文教活动 | 第28-33页 |
二、传教士与包含文教条款的近代中美三条约 | 第33-38页 |
三、三条约签订后美国传教士在华传教和教育活动的发展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教会教育: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内容 | 第39-44页 |
一、传教士兴办教会教育 | 第39-41页 |
二、美国在华兴办教会教育的目的和实质 | 第41-43页 |
三、教会教育与早期中美关系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幼童留美和19世纪后期的中美关系(19世纪中叶——1881) | 第46-64页 |
第一节 中国政府幼童留美计划和美国政策 | 第46-51页 |
一、《蒲安臣条约》签订后的中美关系 | 第46-47页 |
二、容闳的留学美国计划 | 第47-49页 |
三、洋务派推动海外留学活动 | 第49页 |
四、美国对接受中国幼童留学的基本考虑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幼童留美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后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 第51-58页 |
一、幼童留美的基本情况 | 第51-53页 |
二、留美幼童对后来中国社会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 | 第53-58页 |
第三节 陈兰彬使团、中美关系的变动及幼童留美的结束 | 第58-62页 |
一、陈兰彬使团 | 第58-60页 |
二、美国排华浪潮冲击中美关系 | 第60-62页 |
三、幼童留美的结束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庚款留美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美关系(1881——1911) | 第64-87页 |
第一节 19与20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 | 第64-68页 |
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 | 第64-65页 |
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 第65-66页 |
三、冲突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幼童留美中止到20世纪初的中美教育交流 | 第68-73页 |
一、幼童留美计划停止后中美教育交往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 第68-71页 |
二、这一时期中国留美生的代表人物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庚款留美 | 第73-81页 |
一、庚款留美的开始 | 第73-74页 |
二、庚款留美的基本情况 | 第74-75页 |
三、庚款留美事务管理 | 第75页 |
四、庚款留美得以实行的原因 | 第75-81页 |
第四节 庚款留美的长远影响 | 第81-85页 |
一、庚款留美学者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81-84页 |
二、庚款留美的代表性机构——清华学校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1911——1927)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 | 第87-90页 |
一、美国率先承认民国政府和美日在华竞争 | 第87-88页 |
二、中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有限合作 | 第88-90页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自主权运动和教育改革 | 第90-93页 |
一、中国教育自主权运动和美国态度 | 第90-91页 |
二、美国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 | 第93-100页 |
一、中国教育界访美考察 | 第93-94页 |
二、庚款留美继续进行 | 第94-97页 |
三、美国教育界来华活动 | 第97-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1927——1949) | 第102-117页 |
第一节 1927-1937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 | 第102-105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的中美关系 | 第102-104页 |
二、国民政府收回教育权背景下的中美教育关系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1937-1945年抗战时期的中美教育合作和中美关系 | 第105-111页 |
一、抗战时期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和文化交流战略 | 第105-107页 |
二、抗战时期的中美文教合作 | 第107-109页 |
三、中基会的存废之争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1945-1949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 | 第111-115页 |
一、美国的战后全球战略和中美教育合作 | 第112-113页 |
二、富布赖特项目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1949——1978) | 第117-129页 |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转变和美国与中国大陆教育交流的中止 | 第117-121页 |
一、新中国建国初的中美关系 | 第117-118页 |
二、美国与中国大陆教育交流的中止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建国初至60年代末期中美国家关系和教育关系 | 第121-125页 |
一、建国初至6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 | 第121页 |
二、敌对和隔绝时期的的中美教育关系 | 第121-125页 |
第三节 70年代初至建交前的中美关系和教育交流 | 第125-127页 |
一、中美对外战略的调整和尼克松访华 | 第125页 |
二、7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活动 | 第125-127页 |
三、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 第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1979——本世纪初) | 第129-154页 |
第一节 中美建交至冷战结束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 | 第129-139页 |
一、建交后的的中美关系和中美双方对教育交流的思考 | 第129-131页 |
二、高层推动下蓬勃发展的中美教育交流 | 第131-136页 |
三、中国大陆恢复富布赖特项目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冷战结束至1997年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关系 | 第139-142页 |
一、苏联东欧剧变、中国“六四”事件和中美关系逆转 | 第139页 |
二、中美关系逆转下挫折的中美教育交流 | 第139-140页 |
三、中方的努力和中美教育交流的回暖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 新世纪的中美教育交流与中美关系 | 第142-153页 |
一、新世纪的中美战略关系和中美教育交流机制 | 第142-145页 |
二、中美关系新战略定位下的中美教育交流 | 第145-148页 |
三、新世纪中美教育合作的几个代表性案例 | 第148-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语:中美教育交流与中美关系的互动及其启示 | 第154-158页 |
一、国家关系制约教育交流 | 第154页 |
二、教育交流促进国家关系 | 第154-155页 |
三、教育交流与中美关系互动的启示 | 第155-158页 |
附录 | 第158-193页 |
论文中外人名索引、简释 | 第193-200页 |
近代以来中美教育交流与中美关系大事记 | 第200-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219-220页 |
致谢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