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税收风险管理 | 第15页 |
2.1.2 税收大数据 | 第15-16页 |
2.2 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征纳双方博弈论分析 | 第17-20页 |
第3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3.1 难以有效采集海量的涉税信息 | 第20页 |
3.1.1 涉税信息采集的广度不足 | 第20页 |
3.1.2 涉税信息采集的深度不够 | 第20页 |
3.2 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 第20-21页 |
3.3 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尚不成熟 | 第21页 |
3.4 税收征管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 第21-23页 |
第4章 运用大数据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域外经验借鉴 | 第23-29页 |
4.1 部分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第23-25页 |
4.1.1 美国经验借鉴 | 第23页 |
4.1.2 德国经验借鉴 | 第23-24页 |
4.1.3 澳大利亚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4.2 港台地区经验借鉴 | 第25-26页 |
4.2.1 台湾地区经验借鉴 | 第25页 |
4.2.2 香港地区经验借鉴 | 第25-26页 |
4.3 域外经验借鉴启示 | 第26-29页 |
4.3.1 部门间协作机制法律制度健全 | 第26-27页 |
4.3.2 涉税信息共享主体多样化 | 第27页 |
4.3.3 涉税资料获取和共享信息化 | 第27-28页 |
4.3.4 纳税识别号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健全 | 第28-2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运用大数据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29-39页 |
5.1 做好大数据管税的准备工作 | 第29-31页 |
5.1.1 涉税信息共享法律化 | 第29页 |
5.1.2 构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 | 第29-30页 |
5.1.3 加强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 | 第30页 |
5.1.4 建立税务征信机制 | 第30-31页 |
5.2 全面整合税收大数据 | 第31-33页 |
5.2.1 整合税务部门内部涉税信息 | 第31页 |
5.2.2 整合政府各部门涉税信息 | 第31-32页 |
5.2.3 整合金融机构涉税信息 | 第32页 |
5.2.4 整合互联网涉税信息 | 第32-33页 |
5.3 数据大集中基础上优化中国税收风险管理 | 第33-39页 |
5.3.1 完善“金税三期”工程 | 第33页 |
5.3.2 优化税源风险管理 | 第33-35页 |
5.3.3 理顺纳税评估流程 | 第35-36页 |
5.3.4 再构税收征管流程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