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配电监控与预警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1.1 10kV配电房设备介绍 | 第14页 |
1.2 国内外自动化配电预警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自动化配电预警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自动化配电预警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2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设备层设计 | 第18-36页 |
2.1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整体设计 | 第18-19页 |
2.2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设备层总体介绍 | 第19-20页 |
2.3 元器件简介 | 第20-22页 |
2.3.1 STM32控制器 | 第20-21页 |
2.3.2 霍尔传感器 | 第21页 |
2.3.3 Profibus通信接口 | 第21-22页 |
2.4 监测节点设计 | 第22-30页 |
2.4.1 电流监测节点 | 第22-27页 |
2.4.2 电压监测节点 | 第27-28页 |
2.4.3 功率因数监测节点 | 第28-30页 |
2.5 控制节点设计 | 第30-36页 |
2.5.1 控制节点电路设计 | 第31-33页 |
2.5.2 控制节点工作流程 | 第33-36页 |
3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通信层设计 | 第36-44页 |
3.1 通信方案简介 | 第36-40页 |
3.1.1 有线通信方案 | 第36-39页 |
3.1.2 无线通信方案 | 第39-40页 |
3.2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通信层设计 | 第40-44页 |
3.2.1 汇聚中心设计 | 第40-41页 |
3.2.2 Profibus总线通信设计 | 第41-42页 |
3.2.3 GPRS通信设计 | 第42-44页 |
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4-54页 |
4.1 灰色系统 | 第44页 |
4.2 灰色系统理论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4.3 灰数生成 | 第45-49页 |
4.3.1 累加生成 | 第46-48页 |
4.3.2 累减生成 | 第48页 |
4.3.3 均值生成 | 第48-49页 |
4.3.4 级比生成 | 第49页 |
4.4 建立模型 | 第49-54页 |
4.4.1 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 第49页 |
4.4.2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4.3 误差补偿GM(1,1)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5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决策层设计 | 第54-74页 |
5.1 负载接入对10kV配电房的影响 | 第54-57页 |
5.1.1 负载接入对变压器电流、电压的影响 | 第54-57页 |
5.1.2 负载接入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第57页 |
5.1.3 感性负载对配电房系统的影响 | 第57页 |
5.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7-70页 |
5.2.1 电流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5.2.2 电压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5.2.3 功率因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5.3 10kV配电房监控预警系统决策层设计 | 第70-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