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研究结构 | 第13-14页 |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2.1 海洋渔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研究 | 第15-17页 |
| 2.1.1 海洋渔业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第15-16页 |
| 2.1.2 海洋渔业转型与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 2.2 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9页 |
| 2.2.1 运用生产函数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18页 |
| 2.2.2 运用DEA、SFA方法测算生产效率 | 第18页 |
| 2.2.3 运用理论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2.3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及管理研究 | 第19-22页 |
| 2.3.1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 第19-20页 |
| 2.3.2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管理 | 第20-22页 |
| 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 3 中国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 第23-33页 |
| 3.1 全国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 第23-27页 |
| 3.1.1 全国养捕结构变化 | 第23-25页 |
| 3.1.2 全国远近结构变化 | 第25-27页 |
| 3.2 沿海各省(区、市)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 第27-32页 |
| 3.2.1 沿海各省(区、市)养捕结构变化 | 第27-29页 |
| 3.2.2 沿海各省(区、市)远近结构变化 | 第29-32页 |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 4 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分析 | 第33-41页 |
| 4.1 投入要素推动 | 第33-37页 |
| 4.1.1 劳动力 | 第34页 |
| 4.1.2 资本 | 第34-35页 |
| 4.1.3 资源 | 第35-36页 |
| 4.1.4 技术 | 第36-37页 |
| 4.2 近海渔业资源减少 | 第37-38页 |
| 4.2.1 过度捕捞 | 第37-38页 |
| 4.2.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 第38页 |
| 4.3 政策与制度 | 第38-41页 |
| 4.3.1 政策 | 第39页 |
| 4.3.2 制度 | 第39-41页 |
| 5 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41-58页 |
| 5.1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 5.1.1 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检验模型 | 第41-42页 |
| 5.1.2 沿海各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模型 | 第42页 |
| 5.2 变量说明及指标选取 | 第42-46页 |
| 5.2.1 生产结构变化 | 第42-43页 |
| 5.2.2 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因素 | 第43页 |
| 5.2.3 投入要素推动因素 | 第43-45页 |
| 5.2.4 政策与制度因素 | 第45-46页 |
| 5.3 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 5.3.2 确定滞后阶数及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7-48页 |
| 5.3.3 动态关系检验 | 第48-53页 |
| 5.4 沿海各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5.4.1 模型估计 | 第53-55页 |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55-58页 |
| 6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58-61页 |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 6.2 政策含义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