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客运站近远期客流预测 | 第13-14页 |
1.3.2 设施配置及其服务水平 | 第14-15页 |
1.3.3 换乘流线优化配置 | 第15-17页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2 高速铁路客运站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高速铁路客运站的选址及规模确定 | 第22-23页 |
2.2 高速铁路客运站空间布局及换乘衔接设计 | 第23-26页 |
2.3 高速铁路客运站客运流线分析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单个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29-63页 |
3.1 高速铁路客运站客流分布 | 第30-36页 |
3.1.1 进站旅客分布规律估计 | 第30-33页 |
3.1.2 出站旅客分布规律估计 | 第33-36页 |
3.2 客运设施服务时间 | 第36-45页 |
3.2.1 服务类设施 | 第36-41页 |
3.2.2 无动力通过类设施 | 第41-43页 |
3.2.3 自带动力通过类设施(自动扶梯) | 第43-44页 |
3.2.4 等待类设施 | 第44-45页 |
3.3 基于不同服务模式的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45-62页 |
3.3.1 离散到达的服务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45-51页 |
3.3.2 连续到达的服务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51-54页 |
3.3.3 脉冲到达的服务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54-58页 |
3.3.4 离散到达的无动力通过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58-60页 |
3.3.5 离散到达的自带动力通过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60页 |
3.3.6 等候类设施可靠度测度模型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基于可靠度测度方案的客运设施配置优化模型 | 第63-77页 |
4.1 运营中车站设施优化配置 | 第65-72页 |
4.1.1 设施优化配置的三阶段模型 | 第66-69页 |
4.1.2 模型求解思路 | 第69-72页 |
4.2 基于可靠度分配的新建车站客运设施规划模型 | 第72-76页 |
4.2.1 常用分配方法 | 第72-74页 |
4.2.2 新建客运站客运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 第74-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北京南站实例研究 | 第77-99页 |
5.1 北京南站运营现状分析 | 第77-83页 |
5.2 北京南站客运设施的优化配置 | 第83-94页 |
5.2.1 当前设施配置下北京南站客运设施服务可靠度 | 第84-87页 |
5.2.2 阶段一:运营中设施优化配置研究 | 第87-91页 |
5.2.3 阶段二:开放备用设施提高车站通过能力 | 第91页 |
5.2.4 阶段三:选择经济可行的设施投资方案 | 第91-94页 |
5.3 新建车站设施配置规模 | 第94-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10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