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启发 | 第20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选择 | 第21页 |
(三)研究流程设计 | 第21-23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三)教师能力理论 | 第24-25页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一)能力 | 第25-26页 |
(二)教学能力 | 第26-27页 |
(三)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8-39页 |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 | 第28-32页 |
(一)评价指标确立原则 | 第28-29页 |
(二)指标体系建构流程 | 第29页 |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 第29-31页 |
(四)评价指标说明 | 第31-32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第32-39页 |
(一)专家问卷设置 | 第32-34页 |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 第34-36页 |
(三)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实证检验 | 第39-49页 |
一、调查问卷的初步形成 | 第39-46页 |
(一)初测题目的编制依据 | 第39-40页 |
(二)初测问卷的结构设置 | 第40-46页 |
二、初测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46-47页 |
(一)初测问卷的发放 | 第46页 |
(二)初测问卷的回收 | 第46-47页 |
三、初测问卷的修正与最终形成 | 第47-49页 |
(一)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 第47页 |
(二)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 第47页 |
(三)初测反馈及修正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77页 |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49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49页 |
(二)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 第49页 |
二、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49-67页 |
(一)课堂教学能力的整体分析 | 第49-51页 |
(二)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三)课堂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 第53-56页 |
(四)组织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第56-60页 |
(五)课堂实验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60-64页 |
(六)教学监控能力现状分析 | 第64-67页 |
三、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7页 |
(一)性别与实习情况总体影响分析 | 第67-69页 |
(二)性别对课堂教学能力影响分析 | 第69-73页 |
(三)实习情况对课堂教学能力影响分析 | 第73-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83页 |
一、结论 | 第77-80页 |
(一)关于评价指标方面,部分能力相对薄弱 | 第77-79页 |
(二)关于实习时间方面,实践教学时间不足 | 第79-80页 |
(三)关于不同性别方面,部分能力存在差异 | 第80页 |
二、建议 | 第80-83页 |
(一)从师范生自身角度,加强能力提升意识 | 第80页 |
(二)从学校培养的角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 | 第80-81页 |
(三)从各项指标方面,发挥现有优势提升个别能力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研究反思 | 第83-84页 |
一、研究过程反思 | 第83页 |
二、研究方法反思 | 第83页 |
三、研究结论反思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Ⅰ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确定(专家咨询问卷) | 第86-89页 |
附录Ⅱ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修改(专家修改咨询) | 第89-91页 |
附录Ⅲ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现状初测调查问卷 | 第91-93页 |
附录Ⅳ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第93-95页 |
附录Ⅴ 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平指标及权重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