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建构主义 | 第15页 |
(二)思想品德课 | 第15页 |
(三)教学模式 | 第15-1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第16页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建构主义理论及基于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 | 第18-22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8-19页 |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第18页 |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第18页 |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18-19页 |
(四)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 第19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 第19-20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 第19页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 第19-20页 |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 第20页 |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 第20-22页 |
(一)情境 | 第20页 |
(二)协作 | 第20-21页 |
(三)会话 | 第21页 |
(四)意义建构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借鉴 | 第22-29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 第22-24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情境”的常见问题 | 第22-23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情境”的有效创设 | 第23-24页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协作”的开展 | 第24-25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协作”的常见问题 | 第24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协作”的有效开展 | 第24-25页 |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会话”的开展 | 第25-27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会话”的常见问题 | 第25-26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会话”的有效开展 | 第26-27页 |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意义建构”的实现 | 第27-29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意义建构”的常见问题 | 第27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意义建构”的有效实现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实例 | 第29-39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30-33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30页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 第30-33页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33-36页 |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33-34页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 第34-36页 |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36-39页 |
(一)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36页 |
(二)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 第36-39页 |
第六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反思 | 第39-43页 |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39页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39-40页 |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40页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1-42页 |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