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页 |
| 1、选题缘由 | 第9页 |
| 2、选题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文献分析法 | 第10-11页 |
| 2、田野调查 | 第11-12页 |
| 一、常玛家族历史背景及长调起源 | 第12-17页 |
| (一)常玛家族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起源 | 第13-17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传承概况 | 第17-26页 |
| (一)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地理分布概况 | 第17-18页 |
| 1、常玛家族长调的摇篮(胡格吉勒图种畜牧场) | 第17-18页 |
| 2、由和屯 | 第18页 |
| 3、巴彦乌兰苏木 | 第18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传承人概况 | 第18-26页 |
| 1、第一代传承人 | 第18-19页 |
| 2、第二代传承人 | 第19-24页 |
| 3、第三代传承人 | 第24-25页 |
| 4、第四代传承人 | 第25-26页 |
| 三、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分类与演唱风格、特点 | 第26-45页 |
| (一)常玛家族长调的分类 | 第26-32页 |
| 1、思念父母或家乡的歌曲 | 第27-28页 |
| 2、宴会歌曲 | 第28-29页 |
| 3、宗教歌曲 | 第29-30页 |
| 4、婚礼歌曲 | 第30-31页 |
| 5、爱情歌曲 | 第31-32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的演唱风格、特点 | 第32-39页 |
| 1、“诺古拉”与“乌日图特嘎拉”的运用 | 第32-34页 |
| 2、“舒日古拉呼”与“柴如拉呼”的运用 | 第34-35页 |
| 3、“哈雅拉格”与“查其拉格”的运用 | 第35页 |
| 4、歌曲的旋律线 | 第35-36页 |
| 5、歌曲高潮的体现 | 第36-38页 |
| 6、歌词的特点 | 第38-39页 |
| (三)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的调式分析及唱词韵律 | 第39-45页 |
| 1、调式分析 | 第39-43页 |
| 2、唱词韵律分析 | 第43-45页 |
| 四、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发声机理与情感抒发 | 第45-51页 |
| (一)常玛家族长调演唱发声机理分析 | 第45-48页 |
| 1、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的呼吸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 2、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的共鸣机理分析 | 第46-48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的情感抒发 | 第48-51页 |
| 1、真实的情感 | 第49页 |
| 2、保持原作 | 第49-50页 |
| 3、技巧的运用与情感抒发 | 第50-51页 |
| 五、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 第51-58页 |
| (一)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音乐生存现状 | 第51-52页 |
| 1、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传承困难 | 第51页 |
| 2、家族式传承链有断层危机 | 第51-52页 |
| 3、新型短调民歌对长调的冲击很大 | 第52页 |
| (二)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目前传承方式 | 第52-53页 |
| 1、家族式传承 | 第52页 |
| 2、学校教育式的传承 | 第52-53页 |
| 3、社会活动式传承 | 第53页 |
| 4、多媒体信息式传承 | 第53页 |
| (三)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的发展 | 第53-58页 |
| 1、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的发展 | 第53-55页 |
| 2、对于常玛家族长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