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0-39页 |
第一章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根际转化 | 第20-26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1.2.1 根系生长及构型 | 第21页 |
1.2.2 离子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1.2.3 根际环境 | 第22页 |
1.2.4 重金属形态 | 第22-23页 |
1.3 超积累植物对根际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1 根际环境的酸化 | 第23-24页 |
1.3.2 分泌植物螯合肽 | 第24页 |
1.3.3 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 第24页 |
1.4 研究展望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超积累植物根际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根际微生物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2.2.1 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 | 第26-27页 |
2.2.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固定 | 第27页 |
2.2.3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机制 | 第27-28页 |
2.3 重金属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1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机制 | 第28页 |
2.3.2 重金属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超积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9-35页 |
2.5 研究展望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9-124页 |
研究Ⅰ 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系对重金属镉/铅的吸收积累特征 | 第39-64页 |
第四章 东南景天根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特征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2.1 植物预培养 | 第40页 |
4.2.2 根系镉及相关元素的μ-XRF分布 | 第40-41页 |
4.2.3 根、茎、叶横切面中镉及相关元素的μ-XRF分布 | 第41页 |
4.2.4 XAS样品制备 | 第41页 |
4.2.5 根系镉形态的XAS测定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4.3.1 根尖镉的分布及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 | 第42-44页 |
4.3.2 镉在根尖不同部位的含量 | 第44-46页 |
4.3.3 侧根对重金属的吸收 | 第46-47页 |
4.3.4 根横切面中镉及其它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47页 |
4.3.5 根系中镉的结合形态 | 第47-49页 |
4.4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东南景天根系对铅的吸收和积累特征 | 第51-64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5.2.1 植物预培养及处理 | 第52页 |
5.2.2 植物铅含量测定 | 第52页 |
5.2.3 根系铅及相关元素的μ-XRF分布 | 第52-53页 |
5.2.4 根、茎横切面中铅及相关元素的μ-XRF分布 | 第53页 |
5.2.5 XAS样品制备 | 第53页 |
5.2.6 根系铅形态的XAS测定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5.3.1 根系和地上部铅的分配特点 | 第54-55页 |
5.3.2 铅在根系的分布及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 | 第55-57页 |
5.3.3 铅在根尖不同部位的含量 | 第57-58页 |
5.3.4 根横切面中铅及其它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5.3.5 根系中铅的赋存形态 | 第59-61页 |
5.3.6 根系中铅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 第61-62页 |
5.4 讨论 | 第62-64页 |
研究Ⅱ 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际细菌群落与重金属镉/铅的相互作用 | 第64-98页 |
第六章 镉污染土壤中东南景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第64-85页 |
6.1 引言 | 第64-6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6.2.1 植物与土壤材料准备 | 第66-67页 |
6.2.2 盆栽试验 | 第67页 |
6.2.3 土壤采集,植物收获和元素测定 | 第67页 |
6.2.4 DNA提取,细菌16S扩增和MiSeq测序 | 第67-68页 |
6.2.5 16S测序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68-6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2页 |
6.3.1 植物生长与镉提取 | 第69-71页 |
6.3.2 细菌群落α-多样性 | 第71-72页 |
6.3.3 细菌群落结构 | 第72-74页 |
6.3.4 超积累东南景天根际特异细菌群落组成 | 第74-76页 |
6.3.5 关键细菌与土壤镉污染水平、植物生长和镉积累的相关性 | 第76-82页 |
6.4 讨论 | 第82-85页 |
第七章 铅污染土壤中东南景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第85-98页 |
7.1 引言 | 第85-86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7.2.1 植物与土壤材料准备 | 第86页 |
7.2.2 盆栽试验 | 第86页 |
7.2.3 土壤采集,植物收获和元素测定 | 第86-87页 |
7.2.4 DNA提取,细菌16S扩增和MiSeq测序 | 第87页 |
7.2.5 16S测序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87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6页 |
7.3.1 植物生长与铅提取 | 第87-90页 |
7.3.2 细菌群落α-多样性 | 第90-92页 |
7.3.3 细菌群落结构 | 第92-93页 |
7.3.4 超积累东南景天根际特异细菌群落组成 | 第93-96页 |
7.4 讨论 | 第96-98页 |
研究Ⅲ 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际微环境特征 | 第98-124页 |
第八章 镉铅等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东南景天根际微环境特征 | 第98-118页 |
8.1 引言 | 第98-99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8.2.1 土壤、植物材料准备和盆栽试验 | 第99-100页 |
8.2.2 土壤采集、植物收获和土壤性质测定 | 第100-101页 |
8.2.3 根系μ-XRF样品制备及分析 | 第101页 |
8.2.4 DNA提取,细菌16S扩增和MiSeq测序 | 第101页 |
8.2.5 16S测序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101页 |
8.2.6 PICRUSt功能预测 | 第101-102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4页 |
8.3.1 植物生长和重金属提取 | 第102-106页 |
8.3.2 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 第106-107页 |
8.3.3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 | 第107-109页 |
8.3.4 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变量的相关性 | 第109-110页 |
8.3.5 HE根际特异细菌 | 第110-112页 |
8.3.6 细菌群落的预测功能潜力 | 第112-114页 |
8.4 讨论 | 第114-118页 |
第九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8-124页 |
9.1 综合讨论 | 第118-122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