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 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身心发展引起社会的重视 | 第9页 |
2. 心理学界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抗逆力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一、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 第15-27页 |
(一) 抗逆力的概述 | 第15-21页 |
1. 研究抗逆力的源起 | 第15页 |
2. 抗逆力的定义 | 第15-17页 |
3. 抗逆力的内涵 | 第17-19页 |
4. 抗逆力的运作模式 | 第19-21页 |
(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 第21-23页 |
1.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 第21-22页 |
2. 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2-23页 |
(三) 抗逆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 第23-27页 |
1.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第23-24页 |
2. 抵御劣性刺激 | 第24页 |
3. 减少不幸经历后的负性连锁反应 | 第24-25页 |
4. 完善人格品质 | 第25页 |
5. 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 第25-27页 |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一) 焦虑心理 | 第27页 |
(二) 自卑心理 | 第27-28页 |
(三) 忧郁心理 | 第28页 |
(四) 内心敏感 | 第28页 |
(五) 偏激心理 | 第28-29页 |
(六) 嫉妒心理 | 第29页 |
(七) 掩饰心理 | 第29页 |
(八) 自我封闭心理 | 第29-30页 |
(九) 人际交往困难 | 第30页 |
(十) 生活中的无奈心理 | 第30-31页 |
三、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不良表现及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一) 内部因素上的不良表现 | 第31-33页 |
1. 人格特征方面 | 第31页 |
2. 自我概念方面 | 第31-32页 |
3.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方面 | 第32页 |
4. 应付和防御风格方面 | 第32-33页 |
5. 情绪方面 | 第33页 |
6. 归因风格方面 | 第33页 |
(二) 外部因素上的不良表现 | 第33-37页 |
1. 家庭因素方面 | 第33-34页 |
2. 学校因素方面 | 第34-35页 |
3. 社会因素方面 | 第35-37页 |
四、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提升策略 | 第37-45页 |
(一) 培养内在保护因素策略 | 第37-39页 |
1. 转变对逆境的信念系统 | 第37页 |
2. 形成正确的归因风格 | 第37页 |
3. 建构幽默的语言及行为 | 第37-38页 |
4. 增强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 第38页 |
5.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 第38-39页 |
(二) 发展外在保护因素策略 | 第39-45页 |
1. 发展家庭保护因素 | 第39-40页 |
2. 发展学校保护因素 | 第40-43页 |
3. 发展社会保护因素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