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人民调解 | 第18-20页 |
2.1.2 社会治理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21-23页 |
3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变迁与当代意义 | 第23-30页 |
3.1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变迁 | 第23-25页 |
3.1.1 农村人民调解纠纷化解功能的变迁 | 第23-24页 |
3.1.2 农村人民调解司法补充功能的变迁 | 第24页 |
3.1.3 农村人民调解社会整合功能的变迁 | 第24-25页 |
3.2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当代意义 | 第25-30页 |
3.2.1 有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 第25-26页 |
3.2.2 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3.2.3 有助于营造农村良好风尚 | 第27-28页 |
3.2.4 有助于强化农村法律意识 | 第28-30页 |
4 尤溪县西城镇人民调解的运行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0-45页 |
4.1 尤溪县西城镇农村人民调解运行现状 | 第30-35页 |
4.1.1 尤溪县西城镇的基本概况 | 第30页 |
4.1.2 西城镇人民调解制度的构建 | 第30-33页 |
4.1.3 西城镇人民调解的运行现状 | 第33-35页 |
4.2 存在问题 | 第35-43页 |
4.2.1 农村人民调解人才缺乏 | 第37-38页 |
4.2.2 农村人民调解经费不足 | 第38-40页 |
4.2.3 农村人民调解宣传不够 | 第40-42页 |
4.2.4 农村人民调解规范较弱 | 第42-43页 |
4.3 成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 | 第43页 |
4.3.2 农村法治环境有待完善 | 第43-44页 |
4.3.3 农村人民调解方式过于单一 | 第44-45页 |
5 国内外调解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5-49页 |
5.1 发达国家ADR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 第45-47页 |
5.1.1 美国ADR机制运行现状分析 | 第45页 |
5.1.2 法国ADR机制运行现状分析 | 第45-46页 |
5.1.3 ADR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5.2 国内人民调解制度对农村基层的经验借鉴 | 第47-49页 |
5.2.1 北京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制度 | 第47页 |
5.2.2 浙江诸暨市枫桥镇规范化的人民调解制度 | 第47-48页 |
5.2.3 国内各地人民调解制度对农村基层的经验借鉴 | 第48-49页 |
6 完善福建省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对策 | 第49-57页 |
6.1 加强物质保障 | 第49-50页 |
6.2 落实绩效评估 | 第50-51页 |
6.3 优化人力资源 | 第51-52页 |
6.4 发展行业调解 | 第52-53页 |
6.5 探索政府购买 | 第53-55页 |
6.6 强化司法确认 | 第55-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