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生态旅游 | 第21-22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22页 |
2.1.3 旅游扶贫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反贫困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3 开展生态旅游扶贫是泰顺县的必然选择 | 第25-31页 |
3.1 泰顺县地理区位及经济社会条件 | 第25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5页 |
3.1.2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5页 |
3.2 泰顺县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第25-28页 |
3.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第25-27页 |
3.2.2 生态旅游有一定基础 | 第27-28页 |
3.3 泰顺县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 第28-31页 |
3.3.1 生态旅游资源是泰顺县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 第28-29页 |
3.3.2 浙江省其他县市丰富的经济资源为此提供支撑 | 第29-30页 |
3.3.3 生态旅游扶贫在泰顺精准有效 | 第30-31页 |
4 泰顺县生态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 | 第31-36页 |
4.1 泰顺县生态旅游扶贫工作现状 | 第31-33页 |
4.1.1 生态旅游景区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 第31-32页 |
4.1.2 当地居民收入有了一定提升 | 第32页 |
4.1.3 带动了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 第32-33页 |
4.1.4 贫困人口有一定程度减少 | 第33页 |
4.2 泰顺县生态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2.1 政府顶层设计不够科学 | 第33-34页 |
4.2.2 社会组织或企业参与扶贫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34页 |
4.2.3 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中的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 第34-35页 |
4.2.4 生态旅游扶贫缺乏可持续性 | 第35-36页 |
5 国内生态旅游扶贫的借鉴 | 第36-41页 |
5.1 国内生态旅游扶贫总体概况 | 第36-37页 |
5.2 四川省沐川县的生态旅游扶贫 | 第37-38页 |
5.2.1 沐川县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 第37页 |
5.2.2 沐川县旅游扶贫的困惑 | 第37-38页 |
5.2.3 沐川县旅游扶贫的启示 | 第38页 |
5.3 江西省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 | 第38-41页 |
5.3.1 鄱阳县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 | 第38-39页 |
5.3.2 鄱阳县旅游扶贫的启示 | 第39-41页 |
6 泰顺县生态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6.1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构建生态旅游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6.1.1 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 | 第41页 |
6.1.2 以项目集成推进为动力 | 第41-42页 |
6.1.3 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 | 第42页 |
6.2 理顺社会组织或企业与贫困人口的受益关系 | 第42-44页 |
6.2.1 科学构建贫困人口参与平台 | 第42-43页 |
6.2.2 合理分配经济效益 | 第43-44页 |
6.2.3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贫困人口的关系 | 第44页 |
6.3 倡导贫困人口主要在旅游服务中获益 | 第44-46页 |
6.3.1 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 | 第44-45页 |
6.3.2 加大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的投入 | 第45页 |
6.3.3 加深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特色的挖掘 | 第45-46页 |
6.4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扶贫攻坚的金饭碗 | 第46-47页 |
6.4.1 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 第46页 |
6.4.2 已有或潜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项目必须叫停并限期修复 | 第46-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