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数字化生存 | 第13-14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的构建 | 第15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构建 | 第15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调查 | 第15页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有关数字化生存与现实生存关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有关数字化生存现状的研究 | 第19-20页 |
·有关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与标准的研究 | 第20-21页 |
·有关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的研究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结构 | 第24-31页 |
·能力结构、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 | 第24-25页 |
·能力结构 | 第24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 | 第24-25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的基本内容 | 第25-29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分层结构 | 第25-27页 |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要素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高校教师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 | 第31-42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的构建依据 | 第31-33页 |
·数字化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 | 第31-32页 |
·高校教师的生活特点与工作性质 | 第32-33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的设计 | 第33-34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的德尔菲预测 | 第34-41页 |
·德尔菲法介绍 | 第34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的修订 | 第34-37页 |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的定稿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生活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42-61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42-45页 |
·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预测过程 | 第43页 |
·正式问卷的生成 | 第43-44页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4页 |
·问卷效度分析 | 第44-45页 |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45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样本选择目的 | 第45页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第46-57页 |
·调查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高校教师的数字化学习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高校教师的数字化生活情况分析 | 第50-52页 |
·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情况分析 | 第52-55页 |
·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意识情况分析 | 第55-57页 |
·调查结论 | 第57-59页 |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61-64页 |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61-62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62页 |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附录A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标准研究》专家咨询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B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第70-72页 |
附录C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