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网络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理论知识 | 第17-30页 |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17-20页 |
2.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17-18页 |
2.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18-20页 |
2.2 网络分析法 | 第20-25页 |
2.2.1 网络分析法的结构形式 | 第21-22页 |
2.2.2 优势度原理 | 第22-23页 |
2.2.3 超矩阵介绍 | 第23-25页 |
2.3 三角模糊数理论 | 第25-26页 |
2.3.1 三角模糊数介绍 | 第25-26页 |
2.3.2 三角模糊数转化标度 | 第26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27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44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3.2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6页 |
3.2.1 环境因素 | 第31-33页 |
3.2.2 人为因素 | 第33-34页 |
3.2.3 船舶因素 | 第34-35页 |
3.2.4 管理因素 | 第35-36页 |
3.3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准则 | 第36-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4.1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F-ANP模型 | 第44页 |
4.2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F-ANP模型运算步骤 | 第44-49页 |
4.2.1 确定因素集 | 第44-45页 |
4.2.2 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4.2.3 评价集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4 隶属度确定 | 第48页 |
4.2.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8-49页 |
4.2.6 确定评价结果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大连港水域通航安全评价 | 第50-65页 |
5.1 大连港水域通航环境简介 | 第50-51页 |
5.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1-55页 |
5.3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 第55-56页 |
5.4 大连港水域通航安全综合评判 | 第56-61页 |
5.4.1 基于F-ANP模型的大连港水域通航安全评价 | 第56-59页 |
5.4.2 基于传统F-AHP模型的大连港水域通航安全评价 | 第59-61页 |
5.5 评价结果验证与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1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指标相互影响调查表 | 第72-77页 |
附录2 计算影响因素相互影响权重 | 第77-82页 |
附录3 隶属度函数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