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构建城市公园景观活力场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7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8-19页
        1.4.2 实地调研法第19页
        1.4.3 问卷调查法第19页
        1.4.4 案例分析法第19-20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城市公园景观活力场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第21-29页
    2.1 我国城市公园的背景研究第21-25页
        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和分类第21-24页
        2.1.2 当前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2.1.3 本文所研究的范围第25页
    2.2 概念界定第25-26页
        2.2.1 景观第25-26页
        2.2.2 活力场第26页
    2.3 城市活力相关设计理论第26-28页
        2.3.1 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第26-27页
        2.3.2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第27页
        2.3.3 蒋涤非的城市形态活力论第27页
        2.3.4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27-28页
    2.4 景观活力场的概念建立第28页
        2.4.1 景观活力场的来源第28页
        2.4.2 景观活力场的定义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景观活力场要素分析第29-42页
    3.1 景观活力场的主体第29-33页
        3.1.1 主体—人的行为心理第29-32页
        3.1.2 不同类型人群使用分析第32-33页
    3.2 景观活力场的构成要素第33-39页
        3.2.1 活力点的形成第33-35页
        3.2.2 活力场域的形态与辐射第35-36页
        3.2.3 活力空间的静态与动态要素第36-39页
    3.3 景观活力场的特性分析第39-41页
        3.3.1 强化性第39页
        3.3.2 方向性第39-40页
        3.3.3 辐射性第40页
        3.3.4 流动性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城市公园环境调研案例分析第42-58页
    4.1 调研方法第42页
        4.1.1 观察与访谈第42页
        4.1.2 问卷调查法第42页
    4.2 调研对象—合肥市翡翠湖公园(翡翠湖风景区)第42-44页
        4.2.1 总体概况第42-43页
        4.2.2 使用人群类型第43页
        4.2.3 景观要素分析第43-44页
        4.2.4 游人各区域分布第44页
    4.3 翡翠湖公园使用状况调查分析第44-49页
        4.3.1 实地观察第44-46页
        4.3.2 调查问卷分析第46-49页
    4.4 影响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因素解读第49-52页
        4.4.1 公园吸引人的因素第49-51页
        4.4.2 影响场所行为发生的功能与形式第51-52页
    4.5 案例分析第52-56页
        4.5.1 南京玄武湖风景区第52-55页
        4.5.2 杭州西湖风景区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城市公园景观活力场的提升对策第58-68页
    5.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第58-61页
        5.1.1 参与性-活动空间的划分第58页
        5.1.2 延续性-景观元素的延伸第58-59页
        5.1.3 识别性空间-导向的设置第59页
        5.1.4 公共性-开放空间的体验第59-60页
        5.1.5 场所性-城市记忆的追寻第60-61页
        5.1.6 安全性-心理需求的满足第61页
    5.2 构建城市公园景观活力场第61-67页
        5.2.1 城市景观与人的交融第61-62页
        5.2.2 设置多元化空间类型第62-63页
        5.2.3 景观空间形态的建构第63-64页
        5.2.4 商业开发模式的建制第64-65页
        5.2.5 环境景观设施的营建第65-67页
    5.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68-70页
    6.1 论文总结第68-69页
    6.2 结论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录第72-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重构下合肥老城区居民生活空间优化研究
下一篇:跨文化语境下日本汽车广告在中国的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