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技术启示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4.1 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2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3 科举考试制度的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和可能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科举考试的技术分析 | 第19-29页 |
2.1 科举考试的内容 | 第19-22页 |
2.1.1 八股文的形成过程 | 第20-21页 |
2.1.2 八股文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科举考试的命题 | 第22-23页 |
2.3 科举考试的规范 | 第23-24页 |
2.4 科举考试对创造力的衡量 | 第24-25页 |
2.5 科举考试的评卷 | 第25-27页 |
2.5.1 评卷过程 | 第25-26页 |
2.5.2 评卷标准 | 第26-27页 |
2.6 科举考试的中卷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科举考试的合理技术内核 | 第29-33页 |
3.1 命题方面 | 第29-31页 |
3.1.1 提高区分度 | 第29-30页 |
3.1.2 反短期突击培训 | 第30页 |
3.1.3 实行多次筛选 | 第30-31页 |
3.2 阅卷方面 | 第31-33页 |
3.2.1 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 第31-32页 |
3.2.2 考察要素的深入性 | 第32页 |
3.2.3 阅卷程序的严密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技术分析 | 第33-39页 |
4.1 公务员考试的命题 | 第33-35页 |
4.1.1《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 | 第33-34页 |
4.1.2《申论》科目 | 第34-35页 |
4.2 公务员考试招录方法 | 第35页 |
4.3 公务员考试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 第35-39页 |
4.3.1 测评深度的欠缺 | 第35-37页 |
4.3.2 区分度的不明显 | 第37页 |
4.3.3 培训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公务员考试的技术启示 | 第39-44页 |
5.1 思路方面的启示 | 第39-40页 |
5.1.1 人才选拔层次的区分 | 第39页 |
5.1.2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第39-40页 |
5.2 实际操作启示 | 第40-44页 |
5.2.1 推进分级分类命题制度 | 第40-41页 |
5.2.2 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 第41页 |
5.2.3 加大试题的“反培训”力度 | 第41-42页 |
5.2.4 优化测评方式 | 第42-44页 |
总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