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UV-B辐射下甘遂乳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1页
    第一节 乳汁管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 乳汁管的类别第15-16页
        1.2 乳汁的物理特征和成分第16页
        1.3 甘遂乳汁管的研究第16-17页
    第二节 植物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2.1 转录组测序的基因发掘第17-20页
            2.1.1 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的分析第17-18页
            2.1.2 发育相关基因的分析第18-19页
            2.1.3 抗性相关基因的分析第19页
            2.1.4 参与压力响应相关基因的分析第19-20页
        2.2 SSR标记开发第20-21页
        2.3 基于转录组数据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1页
    第三节 植物响应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1-27页
        3.1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蛋白质组的影响第21-26页
            3.1.1 低温胁迫第21-22页
            3.1.2 高温胁迫第22-23页
            3.1.3 盐胁迫第23-24页
            3.1.4 重金属胁迫第24-25页
            3.1.5 机械损伤第25页
            3.1.6 臭氧胁迫第25-26页
            3.1.7 UV-B辐射第26页
        3.2 生物胁迫对植物蛋白质组的影响第26-27页
            3.2.1 病原菌胁迫第26-27页
            3.2.2 昆虫胁迫第27页
    第四节 乳汁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7-30页
        4.1 次生代谢产物第28-29页
        4.2 乳汁管的发育及分化第29-30页
        4.3 病毒感染第30页
    第五节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甘遂的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第31-49页
    2.1 前言第31-32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2.2.1 实验材料第32页
        2.2.2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2.2.1 RNA提取第32页
            2.2.2.2 构建cDNA文库第32-33页
            2.2.2.3 从头组装和数据分析第33页
            2.2.2.4 基因注释第33页
            2.2.2.5 检测SSR位点、引物设计和验证分子标记第33-34页
            2.2.2.6 SSR标记的数据分析第34页
    2.3 结果第34-46页
        2.3.1 RNA样品的提取和检测第34页
        2.3.2 序列组装和数据分析第34-36页
        2.3.3 基因功能注释第36-37页
        2.3.4 GO功能分类第37-38页
        2.3.5 COG功能分类第38-39页
        2.3.6 KEGG代谢通路分析第39-40页
        2.3.7 参与萜类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第40-43页
        2.3.8 EST-SSR开发和验证第43-46页
    2.4 讨论第46-49页
        2.4.1 转录组序列组装第46页
        2.4.2 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分类第46页
        2.4.3 萜类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第46-47页
        2.4.4 开发SSR标记第47-49页
第三章 UV-B辐射下甘遂乳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9-70页
    3.1 前言第49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5页
        3.2.1 实验材料第49页
        3.2.2 实验方法第49-55页
            3.2.2.1 实验设计第49-50页
            3.2.2.2 甘遂乳汁蛋白的提取和纯化第50页
            3.2.2.3 iTRAQ标记和质谱分析第50-51页
            3.2.2.4 蛋白定量第51页
            3.2.2.5 蛋白样品酶解第51页
            3.2.2.6 iTRAQ标记第51页
            3.2.2.7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CX)第51-52页
            3.2.2.8 LTQ Orbitrap HCD的LC-ESI-MSMS分析第52页
            3.2.2.9 质谱鉴定及数据分析第52-53页
            3.2.2.10 生物信息分析第53页
            3.2.2.11 免疫印迹分析第53-55页
    3.3 实验结果第55-64页
        3.3.1 甘遂乳汁蛋白的定量分析第55-59页
            3.3.1.1 甘遂乳汁蛋白的GO分析第56-57页
            3.3.1.2 甘遂乳汁蛋白的COG分析第57-58页
            3.3.1.3 甘遂乳汁蛋白的KEGG分析第58-59页
        3.3.2 乳汁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9-62页
            3.3.2.1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第59-62页
            3.3.2.2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第62页
        3.3.3 免疫印迹分析第62-64页
    3.4 讨论第64-70页
        3.4.1 甘遂乳汁蛋白组分分析第64-65页
        3.4.2 乳汁管发育相关途径的分析第65-67页
            3.4.2.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第65-66页
            3.4.2.2 自噬途径第66-67页
        3.4.3 萜类合成相关的蛋白质第67-68页
        3.4.4 UV-B处理对甘遂乳汁蛋白的影响第68-70页
结论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92页
附录第92-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果枸杞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分析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