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引言 | 第11页 |
1.1 污泥的产生及其性质 | 第11-13页 |
1.1.1 污泥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2 污泥的基本特点 | 第12-13页 |
1.2 污泥处置现状及污泥处置方法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的污泥处置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污泥处置方法 | 第14-18页 |
1.3 PAM的降解 | 第18-21页 |
1.3.1 PAM对脱水污泥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2 PAM的物理、化学降解 | 第19-21页 |
1.3.3 PAM的生物降解 | 第21页 |
1.4 生物强化技术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47页 |
引言 | 第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1 样品 | 第25页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5-27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2.2.1 PAM降解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2 降解菌株的分离 | 第33页 |
2.2.3 菌株对重金属、盐耐性试验 | 第33-35页 |
2.2.4 HI3菌株的鉴定 | 第35-40页 |
2.2.5 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40页 |
2.2.6 菌株生长及PAM降解的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47-83页 |
引言 | 第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7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47页 |
3.1.2 试剂及仪器 | 第47-49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9-5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80页 |
3.2.1 提取PAM的纯度检测 | 第57-58页 |
3.2.2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 | 第58-60页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2页 |
3.2.4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62-67页 |
3.2.5 菌株降解PAM的细胞组分确定 | 第67-68页 |
3.2.6 胞外酰胺酶分离鉴定 | 第68-69页 |
3.2.7 胞外酰胺酶纯化 | 第69-72页 |
3.2.8 酰胺酶性质初步研究 | 第72-76页 |
3.2.9 酰胺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76-79页 |
3.2.10 PAM生物降解机制的推测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3页 |
第四章 HI3菌株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强化应用研究 | 第83-109页 |
引言 | 第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3-90页 |
4.1.1 固体菌剂制备 | 第83-85页 |
4.1.2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实验室静置实验 | 第85-86页 |
4.1.3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小试实验 | 第86-88页 |
4.1.4 污泥生物干化及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中试实验 | 第88-9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7页 |
4.2.1 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 第90-94页 |
4.2.2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实验室实验 | 第94-96页 |
4.2.3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小试实验 | 第96-102页 |
4.2.4 污泥生物干化及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中试实验 | 第102-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1.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2.论文创新点 | 第110页 |
3.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