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飞秒强激光简述 | 第13-14页 |
1.2 强激光脉冲气体传输的应用 | 第14-19页 |
1.2.1 超连续谱激光探测与测量 | 第14-15页 |
1.2.2 大气建模与饱和度测量 | 第15-16页 |
1.2.3 高电压放电控制与引导闪电 | 第16-17页 |
1.2.4 产生单光学周期脉冲和高次谐波 | 第17-18页 |
1.2.5 太赫兹辐射 | 第18-19页 |
1.3 飞秒激光传输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1.4 Teramobile——首个移动的飞秒太瓦级激光系统 | 第23-27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飞秒强激光传输理论 | 第29-43页 |
2.1 飞秒强激光非线性传输性质 | 第29-37页 |
2.2 光丝的属性 | 第37-39页 |
2.3 超短强激光成丝现象的模型概况 | 第39-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飞秒强激光气体传输的物理模型和算法 | 第43-55页 |
3.1 飞秒强激光气体传输的物理模型 | 第43-50页 |
3.1.1 传输方程 | 第43-49页 |
3.1.2 电子密度方程 | 第49-50页 |
3.2 飞秒强激光气体传输的算法 | 第50-53页 |
3.3 数值模拟的计算速度和稳定性讨论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经典模型和完整模型之争 | 第55-65页 |
4.1 争论起源 | 第55-57页 |
4.2 数值模拟 | 第57-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5章 非线性折射率不确定性对飞秒光丝的影响 | 第65-75页 |
5.1 非线性折射率的选取 | 第65-66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5页 |
第6章 不同颜色激光的成丝 | 第75-87页 |
6.1 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75-7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76-83页 |
6.2.1 激光初始能量相同 | 第76-81页 |
6.2.2 固定激光的入射功率与自聚焦临界功率比值 | 第81-8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3-87页 |
第7章 电子密度对成丝的影响 | 第87-97页 |
7.1 四种电子密度效应和模型选择 | 第87-89页 |
7.2 氩气介质的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7.2.1 压强因素 | 第89-92页 |
7.2.2 脉宽因素 | 第92-93页 |
7.3 空气介质的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7.3.1 压强因素 | 第94页 |
7.3.2 脉宽因素 | 第94-9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8章 压强和延迟克尔效应对成丝的影响 | 第97-117页 |
8.1 压强的影响 | 第97-110页 |
8.1.1 完整模型分析 | 第98-101页 |
8.1.2 经典模型分析 | 第101-104页 |
8.1.3 光丝尺寸与压强关系 | 第104-105页 |
8.1.4 其他讨论 | 第105-110页 |
8.2 延迟克尔效应 | 第110-115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9.1 工作总结 | 第117-118页 |
9.2 工作展望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