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石稳定性分析论文

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响应及稳定性判识时频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第15-16页
        1.2.2 岩质边坡稳定性及破坏模式第16-19页
        1.2.3 边坡震害损伤识别方法第19-20页
        1.2.4 边坡组合支挡加固措施第20-21页
        1.2.5 边坡地震稳定性计算方法第21-23页
        1.2.6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研究目的第25页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2章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介绍第27-36页
    2.1 边坡概况第27页
    2.2 区域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27-28页
        2.2.1 地形地貌第27页
        2.2.2 地层岩性第27-28页
        2.2.3 水文地质条件第28页
    2.3 区域构造地质环境第28-30页
        2.3.1 裂隙构造第28-29页
        2.3.2 大地构造第29-30页
        2.3.3 褶皱构造第30页
        2.3.4 断裂构造第30页
    2.4 区域地震活动第30-31页
    2.5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31-33页
        2.5.1 边坡的基本特征第31页
        2.5.2 边坡的岩土体特征第31页
        2.5.3 边坡岩体构造与结构特征第31-33页
    2.6 含软弱夹层反倾岩质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33-35页
        2.6.1 边坡基本特征第33页
        2.6.2 边坡岩土体特征第33页
        2.6.3 边坡岩体构造与结构特征第33-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设计第36-48页
    3.1 振动台性能介绍第36-37页
    3.2 相似关系推导第37-41页
    3.3 试验模型介绍第41-45页
    3.4 加载地震波第45-46页
    3.5 加载工况介绍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第48-78页
    4.1 边坡加速度响应特征第48-55页
        4.1.1 实测加速度时程预处理方法第48页
        4.1.2 实测加速度时程第48-50页
        4.1.3 顺层边坡加速度响应分析第50-53页
        4.1.4 反倾边坡加速度响应分析第53-55页
    4.2 边坡位移响应特征第55-64页
        4.2.1 位移数据处理方法第55-61页
        4.2.2 顺层边坡位移响应第61-63页
        4.2.3 反倾边坡位移响应第63-64页
    4.3 边坡频谱响应特征第64-69页
        4.3.1 傅里叶谱响应第65-67页
        4.3.2 反应谱响应第67-69页
    4.4 坡面及坡内加速度响应差异性分析第69-73页
    4.5 软弱夹层含水状态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第73-77页
        4.5.1 对位移的影响第73-74页
        4.5.2 对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影响第74-75页
        4.5.3 对边坡频域响应的影响第75-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传递函数在层状岩质边坡参数识别及频域分析中的应用第78-97页
    5.1 概述第78页
    5.2 传递函数第78-86页
        5.2.1 传递函数理论第78-80页
        5.2.2 两种传递函数的对比第80-86页
    5.3 边坡动力特征参数识别方法第86-88页
        5.3.1 概述第86-87页
        5.3.2 边坡动力特征参数计算方法第87-88页
    5.4 利用传递函数识别边坡动力特征参数第88-91页
        5.4.1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第88-89页
        5.4.2 含软弱夹层反倾岩质边坡第89-91页
        5.4.3 顺层边坡与反倾边坡对比分析第91页
    5.5 基于传递函数的边坡频域响应估算及频谱修正方法第91-96页
        5.5.1 频域响应估算第91-95页
        5.5.2 频谱修正方法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基于HHT边际谱的层状岩质边坡震害损伤模式能量判识方法第97-112页
    6.1 概述第97页
    6.2 边坡地震破坏状态的能量判识方法第97-100页
        6.2.1 HHT及边际谱理论第97-98页
        6.2.2 边坡地震破坏状态的能量判识步骤第98-100页
    6.3 含软弱夹层层状边坡震害损伤模式分析第100-111页
        6.3.1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第100-104页
        6.3.2 含软弱夹层反倾岩质边坡第104-110页
        6.3.3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第110-111页
    6.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7章 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加固措施抗震试验研究第112-129页
    7.1 概述第112-115页
        7.1.1 锚固结构震害调查第112-114页
        7.1.2 抗滑桩震害调查第114-115页
    7.2 试验介绍第115-117页
        7.2.1 试验模型介绍第115-116页
        7.2.2 加载地震波及加载工况介绍第116-117页
    7.3 边坡加速度响应分析第117-122页
        7.3.1 顺层边坡第117-120页
        7.3.2 反倾边坡第120-122页
        7.3.3 顺层和反倾边坡加速度响应差异性分析第122页
    7.4 坡面位移响应分析第122-125页
        7.4.1 顺层边坡第123-124页
        7.4.2 反倾边坡第124-125页
    7.5 锚索轴力响应分析第125-127页
        7.5.1 顺层边坡第125-126页
        7.5.2 反倾边坡第126-127页
    7.6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8章 层状边坡瞬时地震安全系数的时频计算方法第129-140页
    8.1 概述第129页
    8.2 假设及计算模型第129-130页
        8.2.1 基本假设第129页
        8.2.2 计算模型第129-130页
    8.3 层状边坡瞬时地震安全系数时频计算方法公式推导第130-134页
        8.3.1 层面处地震波动力学公式推导第130-132页
        8.3.2 层状边坡地震安全系数计算方法第132-134页
        8.3.3 层状边坡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思路第134页
    8.4 层状边坡瞬时地震安全系数的时频计算方法第134-139页
        8.4.1 顺层边坡层面瞬时地震安全系数第136-138页
        8.4.2 反倾边坡层面瞬时地震安全系数第138-139页
    8.5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结论与展望第140-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55-157页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55页
    2.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第155页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5-157页
    4.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编写的软件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岩土工程振动台试验理论及在地下管线动力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气体介质中飞秒光丝现象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