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纳税信用的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纳税信用的概念演变 | 第20-23页 |
2.1.1 信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税收信用与纳税信用 | 第21-22页 |
2.1.3 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 | 第22-23页 |
2.2 纳税信用的主要依据 | 第23-25页 |
2.2.1 契约论 | 第23-24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4页 |
2.2.3 税收债务债权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博弈论理论 | 第25页 |
2.3 纳税信用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3.1 法律因素 | 第26页 |
2.3.2 道德因素 | 第26页 |
2.3.3 税收行政管理制度因素 | 第26-27页 |
2.3.4 纳税服务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3 我国纳税信用评价和应用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3.1 我国纳税信用缺失表现因分析 | 第28-31页 |
3.1.1 纳税信用缺失表现 | 第28-30页 |
3.1.2 纳税信用缺失的原因 | 第30-31页 |
3.2 我国《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展 | 第31-33页 |
3.3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5页 |
4 国外纳税信用评价和应用经验借鉴 | 第35-40页 |
4.1 国外纳税信用评价和应用模式 | 第35-38页 |
4.1.1 美国 | 第35-36页 |
4.1.2 日本 | 第36-37页 |
4.1.3 欧洲 | 第37-38页 |
4.2 国外纳税信用评价和应用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5 进一步推进和巩固我国纳税信用的评价和应用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5.1 提高纳税信用法律价值 | 第40-41页 |
5.1.1 建立社会信用法律体系 | 第40页 |
5.1.2 依法明确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 第40-41页 |
5.2 优化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和应用制度 | 第41-43页 |
5.2.1 推进纳税人识别号的建立与落实 | 第41-42页 |
5.2.2 信息化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 | 第42页 |
5.2.3 强化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激励和惩戒 | 第42-43页 |
5.3 完善纳税信用服务体系 | 第43-45页 |
5.3.1 树立良好的纳税服务理念 | 第44页 |
5.3.2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 第44页 |
5.3.3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 第44-45页 |
5.4 配套措施 | 第45-47页 |
5.4.1 加大社会信用教育和宣传力度 | 第45页 |
5.4.2 逐步推行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制度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