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9页 |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1.1 工程项目风险 | 第20页 |
2.1.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第20-21页 |
2.1.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内容 | 第21-22页 |
2.2 基于目标管理的工程项目界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工程项目目标管理 | 第22-23页 |
2.2.2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 | 第23-24页 |
2.2.3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管理 | 第24-25页 |
2.2.4 基于目标管理的工程项目界面风险管理 | 第25-26页 |
2.3 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第29-42页 |
3.1 基于项目目标管理的界面风险三维集成体系 | 第29-32页 |
3.1.1 基于目标管理的界面风险三维集成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3.1.2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三维集成体系内涵 | 第31-32页 |
3.2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识别 | 第32-39页 |
3.2.1 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界面风险识别思路 | 第32页 |
3.2.2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源识别 | 第32-38页 |
3.2.3 界面风险集成体系的工作模式 | 第38-39页 |
3.3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1页 |
3.3.1 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9-40页 |
3.3.2 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G-COWA的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模型 | 第42-50页 |
4.1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 第42-43页 |
4.1.1 灰色系统理论与模型构建的系统适用性分析 | 第42页 |
4.1.2 工程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模型构思 | 第42-43页 |
4.2 界面风险评价信息量化与数据集结方式的确定 | 第43-46页 |
4.2.1 基于COWA算子的赋权方法构思 | 第44-45页 |
4.2.2 基于COWA算子的各级指标界面风险评价重要性确定 | 第45-46页 |
4.3 基于灰色聚类的界面风险评价模型 | 第46-49页 |
4.3.1 灰色聚类模型分析 | 第46-47页 |
4.3.2 界面风险灰色测度界定与白化权函数 | 第47-48页 |
4.3.3 决策矩阵和评价权矩阵的构造 | 第48-49页 |
4.3.4 界面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50-65页 |
5.1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50-52页 |
5.2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52-53页 |
5.3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53-59页 |
5.3.1 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3-54页 |
5.3.2 界面风险灰色评估 | 第54-59页 |
5.4 界面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 | 第59-65页 |
5.4.1 界面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4.2 界面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 第60-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一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74-76页 |
附录二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76-78页 |
附录三 汉峪金融商务中心A5-3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