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高校服务社会 | 第10-11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 第15-19页 |
·论依据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 | 第15页 |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15-16页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第16页 |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原理 | 第16页 |
·现实意义 | 第16-19页 |
·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 | 第17页 |
·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 第17页 |
·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 | 第17页 |
·国家建设事业的内在需要 | 第17-19页 |
3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的内涵、结构和特征 | 第19-28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界定 | 第19-20页 |
·服务 | 第19页 |
·服务社会概念的由来 | 第19-20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 | 第20页 |
·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 第20-22页 |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含义 | 第20-21页 |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原则 | 第21页 |
·高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途径 | 第21-22页 |
·机制内涵 | 第22-23页 |
·机制概述 | 第22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的内涵 | 第22-23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的结构 | 第23-26页 |
·服务社会活动的主体 | 第23-24页 |
·服务社会活动的客体 | 第24-25页 |
·服务社会活动的经费保障 | 第25页 |
·服务社会活动的协调、管理 | 第25-26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的特征 | 第26-28页 |
·教育性与实效性 | 第26页 |
·整合性与系统性 | 第26页 |
·隐蔽性与长期性 | 第26-27页 |
·相对的稳定性与合规律性 | 第27页 |
·有机性与创新性 | 第27-28页 |
4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内在驱动力 | 第28-29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维度考察 | 第29-32页 |
·四个维度 | 第29-30页 |
·调查问卷 | 第30-32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调查分析 | 第32-35页 |
·大学生充分重视服务社会工作 | 第32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动形式分散 | 第32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活动从动性强 | 第32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活动与专业结合度不高 | 第32-33页 |
·大学生迫切需要引导和支持 | 第33-35页 |
5 大学生服务社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5-39页 |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35页 |
·市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35页 |
·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6-39页 |
·大学生缺少积极性,内容单调 | 第36页 |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个体价值观日趋功利化 | 第37页 |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情感丰富但情绪易波动 | 第37-38页 |
·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耐挫能力较差 | 第38-39页 |
6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构建 | 第39-46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内在生成机制 | 第39-41页 |
·提高认识 | 第39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路径选择 | 第39-41页 |
·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外在培育机制 | 第41-46页 |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相关机构的设立,进行统筹和指导 | 第41-42页 |
·将大学生服务社会纳入教学环节 | 第42页 |
·加强培养,精心引导,建立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将大学生服务社会作为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 | 第44页 |
·整合资源,健全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7 总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