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CDIO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国外工程师培养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CDIO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现状 | 第13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CDIO的概述及卓越工程师的概述 | 第16-22页 |
·CDIO的概述 | 第16-19页 |
·CDIO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CDIO的培养标准 | 第17-19页 |
·卓越工程师的概述 | 第19-20页 |
·卓越工程师的特点、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 | 第20页 |
·CDIO的大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T大学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现状 | 第22-32页 |
·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 | 第22-26页 |
·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 第22-23页 |
·培养方案 | 第23-26页 |
·课程设置 | 第26-27页 |
·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第27-28页 |
·加大实验室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 | 第28-29页 |
·考取汽车见习工程师,查找学生培养差距 | 第29页 |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第29-30页 |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第30-32页 |
第四章 T大学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学校的保障措施不健全 | 第32-33页 |
·缺乏CDIO工程教育实施环境 | 第32-33页 |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建立滞后 | 第33页 |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 | 第34-35页 |
·产学研结合需进一步深化 | 第35-36页 |
·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缺少国际视野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依据CDIO标准建立T大学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 第38-52页 |
·建立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保障体系 | 第38-40页 |
·建立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保障体系的意义 | 第38页 |
·建立完善政策体系保证汽车电子工程师培养的实施 | 第38-40页 |
·重组现有课程建立基于CDIO标准的课程体系 | 第40-42页 |
·重组课程设置体系 | 第40-41页 |
·通识教育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41页 |
·专业技能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41页 |
·岗位培训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集成化课程体系构建 | 第42页 |
·转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 第42-44页 |
·转变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 第42-43页 |
·改进教学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 第43-44页 |
·紧密联系汽车电子企业,形成校企合作培养长效机制 | 第44-48页 |
·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思路 | 第44页 |
·校企合作形式 | 第44-46页 |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机制 | 第46-47页 |
·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 第47页 |
·构建校企合作约束机制 | 第47-48页 |
·构建校企合作情感机制 | 第48页 |
·打造一支具备汽车电子工程师培养能力的工程型教师队伍 | 第48-50页 |
·扩展教师的知识面,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 第48-49页 |
·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49-50页 |
·打造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50页 |
·建立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价机制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