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三、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兵团的成立与西北边疆安全机制的初步构建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兵团成立的背景分析 | 第21-26页 |
一、应对建国后新疆动荡的社会局势 | 第21-23页 |
二、中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的传承 | 第23-25页 |
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兵团体制创建及其战略能力的初步发展 | 第26-32页 |
一、组建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 第26页 |
二、"党政军"一体化体制,兼具集中性与灵活性 | 第26-27页 |
三、大力发展经济,为保障西北边疆安全奠定物质基础 | 第27-29页 |
四、国家计划移民和兵团经济活力的吸引,壮大了屯垦队伍 | 第29-31页 |
五、兵团力量的三次布局,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战略空间 | 第31-32页 |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中印关系变化与西北边疆危局 | 第32-49页 |
第一节 中苏关系变化中的西北边疆安全局势分析 | 第32-43页 |
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及对边疆军事安全的影响 | 第32-39页 |
(一) 中苏两国关系的逐步恶化 | 第32-33页 |
(二) 苏联对中苏、中蒙边境的军事侵染 | 第33-39页 |
二、苏联策动"伊塔事件"及对新疆社会安全的影响 | 第39-43页 |
(一) 苏驻伊宁领事馆在少数民族中秘密串联,鼓动他们加入苏籍 | 第39-40页 |
(二) 苏联利用苏籍干部在中国党政机关工作之便,组织边民外逃 | 第40页 |
(三) 苏联利用苏中邮件往来以及广播宣传,诱骗中国公民去苏联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中印边界领土争端、印度的军事侵扰及边境战争 | 第43-49页 |
一、中印边界领土争端的起因 | 第43-45页 |
二、印度对边疆的军事侵染,西北边疆安全局势恶化 | 第45-47页 |
三、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严重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 | 第47-49页 |
第三章 20世纪60年代西北边疆危局下的兵团应急措施、戍边体制完善和经验推广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兵团的应急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北边疆安全 | 第49-56页 |
一、及时应对"伊塔事件"与迅速开展"三代工作" | 第49-51页 |
(一) "伊塔事件"中,发挥了劝阻边民外逃、制止暴乱作用 | 第49-50页 |
(二) "伊塔事件"后,"三代工作"稳定了边民外逃区社会局势 | 第50-51页 |
二、建设边境农场带,加强边境防御体系 | 第51-55页 |
三、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兵团完善戍边体制,进一步增强应对边疆危局的军事战略能力 | 第56-59页 |
一、建立武装部门,加强武装机构建设 | 第56页 |
二、组建值班连队,提高民兵军事素质 | 第56-57页 |
三、壮大民兵力量,重视民兵训练工作 | 第57-59页 |
四、重视武器装备,提升战略防御能力 | 第59页 |
第三节 兵团戍边战略的经验传播和推广 | 第59-63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与兵团战略体系的构建 | 第63-81页 |
第一节 新疆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定位 | 第63-70页 |
一、国家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 第63-65页 |
二、国家西向开放战略的桥头堡 | 第65-67页 |
三、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战略屏障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兵团战略体系与国家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 | 第70-81页 |
一、兵团屯垦经济的发展目标 | 第70-75页 |
二、兵团维稳戍边的战略方向 | 第75-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一、基本史料 | 第82页 |
二、研究著作 | 第82-85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85-87页 |
四、硕博论文 | 第87页 |
五、档案、报纸、年鉴等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