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功能扩散与空间重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城市功能 | 第13页 |
二、 城市功能扩散 | 第13-14页 |
三、 城市空间重构 | 第1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一、 聚集经济理论 | 第14-15页 |
二、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城市空间调控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剖析 | 第21-40页 |
第一节 城市发展拥挤状态的综合评价 | 第21-31页 |
一、 基于 PSR 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二、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22-27页 |
三、 基础数据的搜集及处理 | 第27-29页 |
四、 计算城市拥挤城市指数 | 第29-30页 |
五、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功能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一、 人口和设施向心集聚 | 第31-32页 |
二、 四大功能空间错位 | 第32-34页 |
三、 城市空间无序扩张 | 第34-35页 |
四、 城市要素流推动力弱 | 第35-36页 |
五、 郊区城市化进程缓慢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功能扩散的必要性分析 | 第37-40页 |
一、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 第37-38页 |
二、 “长吉一体化”进程 | 第38-39页 |
三、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 第39页 |
四、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长春市城市功能扩散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功能扩散的模式选择 | 第40-47页 |
一、 国内外城市功能扩散模式借鉴 | 第40-42页 |
二、 功能扩散模式选择的基础 | 第42-45页 |
三、 功能扩散未来模式选择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功能扩散的路径选择 | 第47-48页 |
一、 交通功能的网状先行扩散 | 第47页 |
二、 居住与服务功能嵌入式扩散 | 第47-48页 |
三、 工业功能的片区状集中扩散 | 第48页 |
第三节 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 | 第48-54页 |
一、 居住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 | 第48-49页 |
二、 工业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 | 第49-50页 |
三、 服务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 | 第50-52页 |
四、 交通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长春市功能扩散的空间重构研究 | 第54-61页 |
第一节 空间重构的基本原则 | 第54-56页 |
一、 保障城市整体功能运转 | 第54页 |
二、 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壮大 | 第54-55页 |
三、 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体系 | 第55页 |
四、 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空间重构的格局框架 | 第56-58页 |
一、 “一核、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 第56-57页 |
二、 “一廊、一脉、一带、四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57-58页 |
第三节 空间重构的保障体系 | 第58-61页 |
一、 区域协调组织机构 | 第58-59页 |
二、 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 第59页 |
三、 空间重构通道建设 | 第59页 |
四、 空间重构的制度创新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61页 |
二、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