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1-12页
  一、 研究方法第11页
  二、 研究内容框架第11-12页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8页
  一、 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第12-13页
  二、 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第13-15页
  三、 概念的界定第15-18页
第二章 国外城市空间重要理论与实践第18-29页
 第一节 工业化时期第18-19页
  一、 霍华德:人文关怀——分散第18页
  二、 柯布西耶:技术崇尚——集中第18页
  三、 伊里尔·沙里宁:折中——有机疏散第18-19页
  四、 传统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理论第19页
 第二节 工业化后期第19-23页
  一、 郊区化第19页
  二、 绿带控制第19-20页
  三、 新城建设第20页
  四、 现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理论第20-21页
  五、 大都市空间结构理论第21-22页
  六、 大都市区结构第22-23页
 第三节 后工业化时期第23-29页
  一、 城市蔓延第24页
  二、 新城市主义第24-26页
  三、 精明增长理论第26-27页
  四、 紧凑城市第27-29页
第三章 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第29-43页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第29-33页
  一、 城市发展阶段与特征第29页
  二、 城市空间特点第29-30页
  三、 城市结构与形态模式第30-33页
 第二节 经济转型期(1978-2000)第33-40页
  一、 城市发展阶段与特点第33-34页
  二、 空间增长特点第34-35页
  三、 居住空间重构第35-36页
  四、 工业空间重构第36-38页
  五、 城市结构与形态模式第38-40页
 第三节 快速城市化时期(2000 年以来)第40-43页
  一、 城市发展特点第40页
  二、 集中发展模式为主第40-41页
  三、 城市空间扩展特点第41-43页
第四章 我国城市空间的系统诊断第43-56页
 第一节 城市病第43-44页
  一、 城市病的概念第43页
  二、 城市病的内涵第43-44页
 第二节 城市无序扩张及蔓延第44-51页
  一、 城市蔓延的内涵第44页
  二、 我国城市蔓延特征第44-46页
  三、 我国城市蔓延的机理分析第46-51页
 第三节 交通拥堵第51-56页
  一、 交通系统的供给与需求第51-53页
  二、 城市空间布局第53-56页
第五章 我国城市空间的变化趋势第56-63页
 第一节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第56-57页
  一、 “分散化的集中”模式第56页
  二、 新城建设与“摊大饼”第56-57页
 第二节 混合功能第57-60页
  一、 城市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第57-58页
  二、 我国混合功能发展的趋势第58页
  三、 混合功能发展模式第58-60页
 第三节 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第60-63页
  一、 信息化城市空间结构第60页
  二、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第60-61页
  三、 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第61-63页
第六章 我国城市空间有序演变的规划响应第63-69页
 第一节 城市用地分类第63-66页
  一、 土地混合功能的欠缺第63-64页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第64-66页
  三、 用地分类的弹性与综合性第66页
 第二节 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第66-68页
  一、 各层次规划的调控与变革第66-67页
  二、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第67页
  三、 加强基础研究与吸收新技术第67-68页
 第三节 公众参与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春市城市功能升级的空间效应
下一篇:长春市功能扩散与空间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