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2 三上义夫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 第24-101页 |
·三上义夫生平简介 | 第24-39页 |
·三上义夫生平 | 第24-25页 |
·三上义夫的数学史研究阶段 | 第25-36页 |
·影响三上义夫学术生涯的重要人物 | 第36-39页 |
·三上义夫对中国数学史的概论或综合性研究 | 第39-52页 |
·三上义夫的《中国算学之特色》 | 第39-43页 |
·三上义夫的《中日数学发达史》 | 第43-52页 |
·三上义夫对《九章算术》刘徽注的研究 | 第52-76页 |
·三上义夫对圆田术刘徽注的研究 | 第52-58页 |
·三上义夫对阳马术刘徽注的研究 | 第58-67页 |
·三上义夫对刘徽及祖暅之球的算法的研究 | 第67-76页 |
·三上义夫对宋元数学的研究 | 第76-90页 |
·三上义夫对天元术和四元术的研究 | 第76-82页 |
·三上义夫对招差法的研究 | 第82-88页 |
·三上义夫对宋元数学中“演段”意义的研究 | 第88-90页 |
·三上义夫对明清数学的研究 | 第90-99页 |
·三上义夫的《清朝时代割圆术发达的考察》 | 第90-95页 |
·三上义夫的《畴人传论——兼对赫师慎的评说》 | 第95-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3 林鹤一、藤原松三郎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 第101-174页 |
·林鹤一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 第101-128页 |
·林鹤一生平简介 | 第101-107页 |
·林鹤一对中国弧背缀术及圆周率的研究 | 第107-116页 |
·林鹤一对几何与代数语源的研究 | 第116-125页 |
·林鹤一对中国素数问题的研究 | 第125-128页 |
·藤原松三郎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 第128-172页 |
·藤原松三郎生平简介 | 第128-134页 |
·藤原松三郎对中国数学史的整体认识 | 第134-139页 |
·藤原松三郎对《杨辉算法》和《算法统宗》之方程式解法的研究 | 第139-156页 |
·藤原松三郎对宋元明数学的史料研究 | 第156-166页 |
·藤原发现的明代数学新史料 | 第166-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4 小仓金之助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 第174-201页 |
·小仓金之助生平简介 | 第174-180页 |
·选择学习数学 | 第175页 |
·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 | 第175-176页 |
·对数学教育的研究 | 第176页 |
·对数学教育史的研究 | 第176-177页 |
·对数学史的研究 | 第177-180页 |
·小仓金之助对中国数学史的整体认识——《中国数学的特殊性》 | 第180-184页 |
·内容介绍 | 第180-183页 |
·小仓研究的评述 | 第183-184页 |
·小仓金之助对《九章算术》的研究 | 第184-193页 |
·小仓选择《九章算术》研究的原因 | 第184-185页 |
·小仓通过《九章算术》考察秦汉时代社会状况 | 第185-191页 |
·沈康身的《在<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所见秦汉社会》与小仓的相关工作 | 第191-192页 |
·小仓研究的评述 | 第192-193页 |
·小仓金之助的《极东数学国际化与产业革命》 | 第193-200页 |
·小仓对中国数学国际化的研究 | 第194-197页 |
·小仓对日本数学国际化的研究 | 第197-198页 |
·小仓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析 | 第198-199页 |
·小仓研究的评述 | 第199-200页 |
·小结 | 第200-201页 |
5 日本学者的数学史研究方法 | 第201-208页 |
·三上义夫的数学史研究方法和数学史观 | 第201-203页 |
·和算与中算的比较史研究方法 | 第201-202页 |
·与汉字文化圈关联的研究方法和整体视角 | 第202页 |
·文化史角度的研究方法 | 第202-203页 |
·林鹤一和藤原松三郎的数学史研究方法 | 第203-205页 |
·林鹤一用现代数学观点解读数学史 | 第203-205页 |
·藤原松三郎注重史料研究 | 第205页 |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史研究方法 | 第205-208页 |
·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 第205-206页 |
·科学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 第206-207页 |
·综合法的使用 | 第207-208页 |
6 结语 | 第208-213页 |
·四位日本学者研究数学史的动因 | 第208页 |
·四位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第208-210页 |
·四位日本学者与我国学者的交流、影响 | 第210-211页 |
·四位日本学者对日本后来研究者的影响 | 第211-212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212页 |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212-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统计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