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廉”范畴的基本涵义及其历史演进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廉”范畴的基本涵义 | 第22-26页 |
一、“廉”义的词源学解析 | 第22-23页 |
二、廉德:“廉”的道德维度 | 第23-25页 |
三、廉政:“廉”的政治维度 | 第25-26页 |
第二节“廉”德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比较的视阈:先秦诸子论“廉” | 第30-35页 |
第四节 历史的视野:汉代以后儒家论“廉” | 第35-39页 |
一、董仲舒论“廉” | 第35-36页 |
二、刘向论“廉” | 第36-37页 |
三、周敦颐论“廉” | 第37-38页 |
四、薛瑄论“廉” | 第38页 |
五、顾炎武论“廉”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理论基石 | 第40-63页 |
第一节 哲学基石:“天人合一”思想 | 第40-44页 |
一、儒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论述 | 第40-43页 |
二、“天人合一”观念对儒家廉德思想的重要启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政治基石:“以民为本”思想 | 第44-48页 |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 | 第44-47页 |
二、民本思想与儒家廉德思想发展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伦理基石:“仁者爱人”思想 | 第48-53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发展 | 第48-52页 |
二、儒家仁学理论对廉德思想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价值原则:公私、义利、理欲之辨 | 第53-62页 |
一、公私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第53-55页 |
二、义利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第55-58页 |
三、理欲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第58-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伦理内蕴——基于“俭”“耻”“孝”三德目的展开 | 第63-79页 |
第一节 俭:廉的生活基础 | 第63-69页 |
一、“俭”范畴的多重含义 | 第63-65页 |
二、“俭”德的重要价值 | 第65-67页 |
三、节俭与养廉 | 第67-69页 |
第二节 耻:廉的道德前提 | 第69-72页 |
一、“耻”的基本内涵 | 第69-70页 |
二、“耻”伦理的主要价值 | 第70-71页 |
三、知耻与养廉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孝:廉的家庭伦理基础 | 第72-78页 |
一、“孝”的基本内涵 | 第72-75页 |
二、“孝”伦理的重要价值及其影响 | 第75-77页 |
三、行孝促廉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政治表征——以“六廉”为中心的个案解析 | 第79-94页 |
第一节 道德的向度:廉善、廉敬与廉正 | 第79-87页 |
一、廉善:官吏道德的总括 | 第79-82页 |
二、廉敬:道德自律的基础 | 第82-85页 |
三、廉正:公生明,廉生威 | 第85-87页 |
第二节 法律的向度:廉法 | 第87-91页 |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 | 第87-89页 |
二、“知法”:为官从政的前提 | 第89-90页 |
三、“守法”:为官的基本职责 | 第90-91页 |
第三节 能力的向度:廉能和廉辨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儒家廉德养成的基本路径 | 第94-115页 |
第一节 人性之辨:儒家廉德养成的学理依据 | 第95-98页 |
第二节 廉德养成的教化机制 | 第98-108页 |
一、修身养廉 | 第98-101页 |
二、教育守廉 | 第101-108页 |
第三节 廉德养成的制度规范 | 第108-112页 |
一、选官用廉 | 第109-110页 |
二、回避护廉 | 第110-111页 |
三、监察督廉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廉德养成的法律约束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第六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古代践行——“明君”、“清官”举要与反思 | 第115-137页 |
第一节 廉耀古今:“明君”与封建盛世 | 第116-123页 |
一、唐太宗倡廉反奢与贞观之治 | 第116-119页 |
二、明太祖倡俭惩贪与洪武之治 | 第119-121页 |
三、康熙帝奖廉惩贪与康熙盛世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百世流芳:“清官”与社会风化 | 第123-132页 |
一、清官的基本特征 | 第123-126页 |
二、清官出现的原因 | 第126-127页 |
三、清官循吏的典范 | 第127-130页 |
四、关于清官的评价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一种博弈:倡廉与贪腐哲学 | 第132-136页 |
一、封建时代官吏贪腐的主要表征 | 第132-134页 |
二、中国古代贪腐不绝与清官稀少之原因辨析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近现代镜鉴 | 第137-161页 |
第一节 失廉亡国:来自晚清政府覆灭的深刻教训 | 第138-145页 |
一、晚清儒家廉德思想的孱弱传承 | 第138-140页 |
二、晚清政府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 | 第140-143页 |
三、吏治腐败与清王朝的覆亡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贪腐失权: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的历史审视 | 第145-150页 |
一、国民党官员腐败现象面面观 | 第146-148页 |
二、国民党防治腐败的积极努力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秉廉兴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腐败与廉政治理 | 第150-160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存在的腐败及原因 | 第151-153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实践 | 第153-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八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61-179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基本形势 | 第161-165页 |
一.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的主要表征 | 第163-164页 |
二、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的原因分析 | 第164-165页 |
第二节 儒家廉德思想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契合 | 第165-173页 |
一、理论会通:儒家廉德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 | 第165-169页 |
二、现实机缘:反腐风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169-173页 |
第三节 儒家廉德思想对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基本启示 | 第173-178页 |
一、坚持以德养廉,努力夯实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 | 第174-176页 |
二、坚持以制保廉,不断完善廉洁从政的制度约束 | 第176-177页 |
三、坚持以法促廉,切实筑牢廉洁从政的法律基石 | 第177-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语 | 第179-181页 |
附录:曲阜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简介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2页 |
后记 | 第192-194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