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生态文明村的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生态文明村的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村创建的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8-19页 |
·生态文明的一般特征 | 第19页 |
·新农村视角下创建郝堂新农村建设研究 | 第19-2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 | 第20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 第20-21页 |
·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概述 | 第21-27页 |
·生态文明村的内涵 | 第21-22页 |
·我国生态文明村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23-25页 |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信阳郝堂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 第27-35页 |
·信阳郝堂生态文明村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第27页 |
·村庄经济和社会概况 | 第27-28页 |
·信阳郝堂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历程 | 第28-32页 |
·郝堂村改造前村庄建设情况 | 第28-29页 |
·郝堂村改造的过程 | 第29-30页 |
·郝堂生态文明村创建特色 | 第30-32页 |
·信阳郝堂生态文明村取得的成效 | 第32-35页 |
·转变了村庄的经济增长方式 | 第32-33页 |
·拓宽了村民的就业致富渠道 | 第33页 |
·改善了村民生活居住条件 | 第33-34页 |
·提升了村民整体文化素养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郝堂生态文明村创建分析 | 第35-44页 |
·郝堂生态文明创建的理念分析 | 第35-38页 |
·逆城市化背景下的原生态农村建设理念 | 第35-36页 |
·绿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理念 | 第36页 |
·低碳环保的特色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理念 | 第36-38页 |
·郝堂生态文明创建的运行机制特征 | 第38-41页 |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 第38页 |
·乡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 第38-39页 |
·以内置金融为支点的村社互助体制 | 第39-41页 |
·郝堂生态文明创建的民主特征研究 | 第41-44页 |
·“三位一体”和“四权统一”的村社共同体制度 | 第41-42页 |
·尊重村委会主体性的协同合作发展制度 | 第42页 |
·创新村干部培养制度 | 第42-43页 |
·农民、NGO以及政府组成三方合作机制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郝堂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经验与启示 | 第44-51页 |
·成功经验 | 第44-46页 |
·郝堂案例反映了农民、NGO及政府三方合作的重要性 | 第44页 |
·郝堂案例反映了乡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 第44-45页 |
·郝堂案例反映了尊重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 第45-46页 |
·郝堂案例反映了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探索 | 第46页 |
·启示 | 第46-51页 |
·生态文明村建设应该构建绿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 第46-47页 |
·生态文明村建设应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 第47-48页 |
·生态文明村建设应该创新农村基层干部管理考核制度 | 第48-49页 |
·生态文明村建设应该处理好农民、NGO及政府的关系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