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传统聚落景观初探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相关基本概念辨析 | 第9-11页 |
| ·聚落 | 第9-10页 |
| ·传统聚落 | 第10页 |
| ·聚落景观 | 第10-11页 |
| ·研究范畴 | 第11-13页 |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相关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 ·野外考察法 | 第17页 |
| ·图解分析法 | 第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 2.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的地域背景 | 第20-32页 |
| ·新县概况 | 第20-23页 |
| ·地理区位 | 第20-21页 |
| ·建制沿革 | 第21-22页 |
| ·行政区划 | 第22页 |
| ·社会经济 | 第22-23页 |
| ·自然背景 | 第23-27页 |
| ·大别山区 | 第23-25页 |
| ·水系纵横 | 第25-26页 |
| ·南北气候过渡带 | 第26-27页 |
| ·植被丰富 | 第27页 |
| ·人文背景 | 第27-32页 |
| ·南北交融 | 第27-29页 |
| ·人口迁移 | 第29-30页 |
| ·血缘聚落 | 第30-31页 |
| ·农耕经济 | 第31-32页 |
| 3. 新县典型传统聚落景观调研 | 第32-98页 |
| ·西河村大湾 | 第32-48页 |
| ·概述 | 第32-33页 |
| ·外部环境形态 | 第33-35页 |
| ·内部环境形态 | 第35-48页 |
| ·毛铺楼上楼下村 | 第48-63页 |
| ·概述 | 第48-49页 |
| ·外部环境形态 | 第49-53页 |
| ·内部环境形态 | 第53-63页 |
| ·丁李湾 | 第63-77页 |
| ·概述 | 第63-64页 |
| ·外部环境形态 | 第64-68页 |
| ·内部环境形态 | 第68-77页 |
| ·田铺大湾村 | 第77-88页 |
| ·概述 | 第77页 |
| ·外部环境形态 | 第77-80页 |
| ·内部环境形态 | 第80-88页 |
| ·韩山村 | 第88-98页 |
| ·概述 | 第88-89页 |
| ·外部环境形态 | 第89-90页 |
| ·内部环境形态 | 第90-98页 |
| 4.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总体特征分析 | 第98-136页 |
| ·外部景观特征 | 第98-113页 |
| ·聚落分布特征 | 第98-104页 |
| ·聚落风水格局 | 第104-107页 |
| ·聚落平面形态 | 第107-109页 |
| ·聚落立面形态 | 第109页 |
| ·聚落与农田 | 第109-113页 |
| ·内部景观特征 | 第113-136页 |
| ·边界与入口 | 第113-115页 |
| ·建筑 | 第115-125页 |
| ·街巷空间 | 第125-130页 |
| ·水系 | 第130-133页 |
| ·绿地 | 第133-136页 |
| 5.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的价值、现状问题与思考 | 第136-146页 |
|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价值 | 第136-138页 |
| ·多元文化的融合样本 | 第136页 |
| ·生态和谐的人居智慧 | 第136-137页 |
| ·青秀质朴的艺术特色 | 第137-138页 |
|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现状问题 | 第138-142页 |
| ·聚落体系欠缺 | 第138-139页 |
| ·生活环境破败 | 第139-140页 |
| ·开发建设无序 | 第140-142页 |
|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发展的思考 | 第142-146页 |
| ·构建聚落体系 | 第142页 |
| ·重视村民参与 | 第142-143页 |
| ·改善环境条件 | 第143-144页 |
| ·禁止不当建设 | 第144-14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 ·结论 | 第146-14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50-158页 |
| 个人简介 | 第158-1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160-162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62-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