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关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关于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各种现象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总体评价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监督效应假说 | 第22-23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3-24页 |
·管理防御假说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定向增发现状及其特征 | 第26-39页 |
·新三板市场融资规模情况 | 第26-30页 |
·新三板市场中小企业挂牌数量 | 第26-27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行业分布 | 第27-28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 第28-30页 |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分析 | 第30-33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成交量 | 第30页 |
·新三板市场成交量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活跃度分析 | 第31-33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发分析 | 第33-34页 |
·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发新股的特点 | 第34-38页 |
·要求和限制较少 | 第34-36页 |
·程序简单 | 第36页 |
·信息优势明显 | 第36页 |
·大股东参与程度较高 | 第36-37页 |
·专业投资机构参与程度日益上升 | 第37页 |
·新股发行后,二级市场表现良好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9-57页 |
·定向增发公告日的定义与选择 | 第39-40页 |
·定向增发公告日的定义 | 第39-40页 |
·定向增发公告日的选择 | 第40页 |
·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指标设计与模型构建 | 第41-44页 |
·指标选择 | 第41-43页 |
·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44-45页 |
·我国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定向增发公告效应实证分析 | 第45-56页 |
·总体股票样本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基于不同增发对象分类样本的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0-55页 |
·实证结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3页 |
·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第57-58页 |
·多元回归模型构建 | 第57页 |
·多元回归模型变量选取 | 第57-58页 |
·多元回归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59-62页 |
·实证分析 | 第59-61页 |
·实证结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第63-68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对策建议 | 第64-67页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行为 | 第64页 |
·把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列入增发对象,引入外部监督力量 | 第64页 |
·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利润增长 | 第64-65页 |
·推进研究做市转让制度,培育做市商,增加新三板市场流动性 | 第65-66页 |
·完善新三板市场转板制度,并将市场向公众逐步开放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