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R/S分析方法和门限回归模型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理论体系 | 第25-31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 第25-26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6-30页 |
·利率传导机制 | 第27页 |
·汇率传导机制 | 第27-28页 |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第28-29页 |
·信贷传导机制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R/S方法的货币政策多目标非线性检验 | 第31-43页 |
·R/S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Hurst指数的计算 | 第31-34页 |
·R/S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Hurst指数的涵义 | 第33-34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指标界定及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指标界定 | 第34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体系基本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非线性检验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BDS检验 | 第35-36页 |
·R/S分析方法 | 第36-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基于门限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可协调性分析 | 第43-55页 |
·门限回归模型 | 第43-46页 |
·非线性项的设定形式 | 第43-44页 |
·门限回归模型设计 | 第44-45页 |
·门限值估计、门限效应检验和门限模型估计 | 第45-46页 |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门限回归模型设计 | 第46-50页 |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关系分析 | 第48页 |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关系分析 | 第49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门限回归模型设计 | 第49-50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单位根检验实证分析 | 第50-51页 |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体系门限值估计和门限效应检验 | 第51-52页 |
·门限值估计 | 第51页 |
·门限效应检验 | 第51-52页 |
·通货膨胀率最优目标区间交集分析 | 第52-54页 |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 第52-53页 |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 第53页 |
·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 | 第53页 |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 第53-54页 |
·通货膨胀率最优目标区间交集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